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青少年好奇心需要“自然保护区”

2011年12月20日16:26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作者:陆梓华

  不以成绩和证书论英雄,而为青少年搭建和各专家接触交流的平台。自2009年成立以来,徐汇区青少年光启创新基地吸引了全区超过200名高中生带着感兴趣的课题前来活动,并组建了一支由两院院士、大学教授和中学科技老师等构成的导师团。在上周末举行的“创新与成长同行”光启创新基地展示活动上,与会专家希望,校内外应联手为青少年的好奇心建立一片“自然保护区”。

  基地 鼓励每个奇怪想法

  风雨中,骑车人雨披时常被刮起,能否利用空气动力学的原理,设计一个看不见的“空气雨披”,解决这个麻烦?当一个女孩带着这个看似荒唐的想法来到光启基地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最终做出了模型。

  “孩子的奇思妙想和成人的思维能碰撞出火花,我们要为好奇心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叶红介绍,光启基地共有工程与物理、生化与环境、数学与计算机、社会科学四个大组。目前,基地已经招收了两届学员,采用“学校推荐+综合测试+课题提交”的形式从每届400余名报名者中选拔。但是,出于课业压力等种种因素,能坚持到高二的学生每一届只有50%。为此,今年新一届学员招生,基地将门开得更大了,只要报名的学生都能先来参加活动,但是,必须参加包括冬令营在内的前期一系列活动后,才能正式成为基地学员。“我们要给每个有兴趣的孩子创造机会。”叶红说。

  学员 坚持本身就有价值

  学科背景不够强大?没有奖状就要放弃?兴趣转移了怎么办?面对青少年在从事创新活动中的种种疑虑,导师团团长、中科院院士杨雄里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学阶段,他的理想是当一名电机工程师,但最终在脑科学领域做出了成就。杨雄里建议,“兴趣改变不要紧,最重要是要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中学阶段多接触各学科哪怕是最浅显的知识,都是好的。”

  对这番话,西南位育中学高三男生龚乐颇有感触。从小看着Discovery纪录片长大的他,初中起对生物产生了兴趣。高中加入光启基地后,更在导师带领下,一头扑进上海师范大学的实验室,开展有关水稻固碳作用的研究。寒暑假的每一天,他几乎都去实验室。“做实验时,每一毫升溶液都要做记录,每天都要记录观察结果。”说起最大的收获,龚乐认为,不是一沓奖状,而是“责任感”。(本报记者 陆梓华)

  

(责任编辑:丁进华)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