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严厉斥责暴力网民,包括一些名流和下流媒体的疯狂,你们可以不赞同我的采访风格,也可以合理地怀疑他们的诚信,但是你们有什么权利以低俗的语言霸占舆论平台,散播收受200万元贿赂、3P等下流的人身攻击?” 数月前,经济学家郎咸平因采访郭美美母女而成为众矢之的。郎咸平在微博上否认了传言并抨击“暴力网民下流媒体的疯狂”,在阵阵嘘声中博得些许喝彩。然而,并不是每一个网络语言暴力的受害者都能如郎咸平一样奋起反击,大多数普通人面对恶语相向的文字甚至毫无辩解之力。在互联网匿名的掩护下,恶意滥用的人肉搜索、似是而非的谣言和刻薄残忍的人身攻击,正不断地侵犯着人们的基本权利,不断冲击着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互联网成了发泄情绪的垃圾场 无论是打开明星的贴吧微博,还是浏览时事热点的网友留言,随处可见“脑残!”“变态!”“去死!”等辱骂语言,这类评论没有提出与事件相关的论点,更无逻辑可言。郎咸平被称作“狼叫兽”还属稀松平常,但凡当事人为女性的几乎都遭到过语言上的性侮辱,如今年颇受争议的“郭美美”“卢妹妹”“尤美美”,无一例外被骂“婊子”“贱人”甚至被斥以更污秽恶毒的词汇。
有专家表示,一些网民没有能力把事情说清楚,或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无法把事情分析透彻时,便通过语言暴力来表达情绪。另一方面,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这种挫折感所产生的攻击动机便促使人们在不需为自己言论负责的网上施以语言暴力。网络形成的公共领域,也就被当成了网民情绪的释放场。
谁来为网络谣言买单 75年前,25岁的阮玲玉在悲愤中离开了人世,身后只留下“人言可畏”四个字。如今,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推陈出新,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见解,但也给不实传言乃至恶意谣言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加之网上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审核,大量虚假信息以讹传讹。这些谣言不仅侮辱了当事人名誉和人格,损害了网络公信力,甚至成为触发某些公共事件以致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爸是市长!”今年9月,一场因为停车导致的口角和纠纷,随着这句话在围观人群中流传蔓延,事态迅速扩大,短时间内上千人聚集,肇事者马文聪和民警被团团围住,一时演化成了一起群体性事件。同时,“我爸是市长”通过微博也在网上疯传。然而,事后证明,这句掀起轩然大波的话是谣言。
又如“新疆滴血食物传播艾滋病”的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恐慌;听信一句“碘盐能防核辐射”的谣言,市民们大量抢购碘盐,一时造成市场秩序混乱。谣言制造者和散布者,或为一己私利,或抱有对社会的某种目的,将故事编造得天花乱坠,引来不明就里者在网上围观、传播。一份有600名在校大学生参与的调查显示:41.6%的大学生曾被微博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过,而微博信息被官方辟谣之后,也仅有16%的同学愿意主动转发辟谣。
摘掉“网络暴民”的帽子 侵犯他人隐私,公然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用谣言混淆视听……种种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已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变成下一个受害者。
早在数年前,美国《纽约时报》就发文称,如果没有任何秩序,博客圈最终将变成一个令人生厌的场所。最早提出“Web 2.0”概念的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在一篇旨在宣传博客行为准则的文章中表示,“从本质上讲,文明就是我们签署的共同协议,它是我们生活在一起的基础。”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达4.85亿,微博用户超3亿。如此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倘若没有一定规则的约束,很难想象网络舆论不导向混乱和暴力。
全国政协委员施杰曾在采访中说,网络社会其实跟现实社会一样,需要约束和规范。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就像新生儿出生在社会一样,必须拥有一张出生证,上面有你的名字和信息,从此你必须负起应有的法律责任。新华网社区互动部主管唐心怡表示,应该运用专家、社会力量及政府等多重力量,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建设,从而做到自律和自重。
(光明网记者 蔡 琳)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