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记者探访地震台工作人员:冬冷夏烤刺梅扎(图)

2011年12月27日16:27
来源:北京晚报
 

全市240余个强震台站 运行维护只有3个人一台车

  本报记者 蔡文清

  “现在是8点多,去第一站门头沟黄塔村台站,差不多得两个小时,出发。”记者一早赶到位于白云桥附近的北京市地震局,跟随震害防御与工程地震研究所工作人员前往郊区进行野外巡台。

  最后一站:担礼台

  中午在路边的小饭馆简单吃了午饭,一行人又前往杨坨村台。下午3时前后汽车向担礼台驶去,这是计划中的最后一站。这个站设在远离村子的一个院子里,刚下车就听到三四只狗的狂吠声,走在最前面的老于和狗打着招呼,狗显然认识他,狗吠声变小了。这个强震台站建在一个1.5米高、3平方米大小的方形玻璃钢罩内,监测仪等设备就放在里面,里面的空间实在太小,老于和白立新只能分别进去,还是同样一番工作,触发检测、记录数据,20分钟之后,这个台站的维护工作也顺利完成。

  太阳正在落山,气温更低了。一行人先在看院的老人屋里取了一会儿暖,这才顶着风钻进汽车踏上回程。等汽车汇入通向城区的车流时,时钟已指向17时,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人们依旧忙忙碌碌,没有人会留意这辆车里刚刚从远郊地震台站返回的“地震人”。

  白立新介绍,强震台站观测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第一线,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当年奥运台网建设中,为了确保奥运开幕前完成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地区强震动台网建设,当时正值北京天气处于暴晒和高温时期,大家在施工中,除了要忍受烈日暴晒,还要遭遇刺梅的刺肤之痛和蚊虫叮咬;布线施工通过窨井时,为了加快进度,有些同志是站在污水里完成任务的。“建成后的维护工作也非常重要,可以说,无论严寒酷暑,"地震人"都在坚持野外台站维护,保证了台站观测工作正常运行。”

  老于称,绝大多数观测室是用玻璃钢材料制成的,冬天冷,在里面冻得发抖;而夏天在太阳下暴晒,里面的温度能达到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待不了多会儿就会浑身湿透;还有的台站建在一片密密麻麻的刺梅之中,每次维护都得钻过荆棘才能进去。

  冬冷夏烤刺梅扎

  一天三钻玻璃罩

  第一站:门头沟黄塔村台站

  第二站:雁翅台

  每天维护三个站

  一年绕地球一圈

  一年到头在路上

  最担心交通安全

  “今天计划去四个台站,时间还挺紧。”带队的是该所副所长白立新博士。除了司机赵师傅,45岁的于庆才坐在副驾驶座上,他的脚下是个电脑包和土灰色的工具包,一掂,好沉,足有20多斤重,“这可是我们吃饭的家伙。”老于回头朝记者笑了笑。

  天气不错,阳光灿烂,气温在0℃上下。老于说:“这天算不错了,我们这个工作,不管什么天气都得出去。如果地震来了,正赶上仪器坏了,数据没传回来,那就是严重的失误。”白立新则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共有240余个强震台站,从事台站运行维护的只有3个人、一台车,最远的台站距离城里100多公里,他们仨几乎每天都要出去,平均每天至少维护三个站,一年下来行驶的路程最少能绕地球一圈。

  汽车一路向西,过了门头沟区军庄镇, 道路开始有起伏,“进山了,弯多扶好。”老于招呼着。冬天的北京郊区一片萧瑟,放眼望去,光秃秃的石头山上不见绿色,“这个时候出来景色最单调,夏天出来还好。”老于说,因为长年奔波在路上,北京郊区的景致已深深印在他们脑海里,哪座山上树先绿,哪个沟里花先开,门儿清,“有人说我们是北京城里欣赏郊区风景最多的人,不过长年在路上跑,多好的风景也习以为常了。以前有朋友要踏青跟着跑了两天,之后就再也不来了,说我们只顾赶路,没意思。”

  现场检测台站设备

  一会儿就冻得跺脚

  从黄塔村台出来,接着赶往雁翅台,虽然道路还算不错,但一直在盘山,司机赵师傅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记者问老于,工作中最担心的是什么,老于说,“一年到头都在路上,最担心的就是交通安全,我女儿每天上学前都会叮嘱我要多加小心。”

  老于告诉记者,干了这么多年,也遇到过一些危险,好在最后都过去了,不过前几天的经历却让他至今想来都心有余悸,“那天北京浓雾笼罩,我和老赵两人开车去密云县检查台站,在六环路上一个侧滑,车身转了90度横在路上,后面一辆大货车差点追尾,真危险呀,侥幸捡回一条命。”他边说边掏出一个笔记本来,“瞧,我还胡诌了几句诗记录这件事呢。”

  老于的本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12月7日前往密云站,当天大雾”,下面有几句诗:“大雾锁京城,领命去出征,路远心生寒,职责不由天。前程忽隐现,道路有雪冰,驾车像学步,左拐偏右行。浓寒入肌骨,天阴起朔风,瑞风驱雾散,回程有光明,合掌祈苍天,速速冰雪融。”

  记者手记

  因为坚守而安宁

  将再建22个新强震观测台

  越往山里走,道路越陡峭,许多时候是盘山路,绕着山体转来转去,就在晕车的难受感觉让记者难以抑制的时候,第一站门头沟区黄塔村台到了。这个台建在该村已废弃的小学校里,校门锁着,只能翻墙进去。绕过长满荒草的篮球场,一座孤零零的小房子立在校园拐角。老于背着包上前打开门,里面仅10平方米大小,靠墙的是一个半人高的仪器柜,一台红色的强震记录仪很是醒目,它连着安放在地面水泥方台上的黑色传感仪,这个传感仪与它下面的基墩相连。老于将强震记录仪连上电脑,随后在传感仪旁跺了跺脚,强震仪上的“数据”红灯亮了,一旁帮忙的白立新伸手抹去强震仪显示屏表面的尘土,仔细读取着上面的数字;老于则蹲在电脑前查看数据是否能正确显示,之后他又对强震仪进行了断电调摆,确保电压在误差范围内。“我们每次来都要进行触发检测、仪器标定、设备检查等几项工作,这些工作必须到现场才能处理。”

  白立新告诉记者,北京市强震台网强震台站从开始建设至今,部分设备运行已超过10年,故障较多,而出现故障时都得及时赶赴现场进行维护,因此维护任务很重,野外台站工作人员用于野外巡台的时间占全年工作日的80%以上。“我们要是几天不来,累积下来的活儿就会特别多,非得紧忙活一阵儿才能干完,”老于向记者介绍,平时一般维护还好,若是出现故障就麻烦了,有时一个多小时都修不好;最让人抓瞎的是,好不容易修好了,车刚进城,就得到强震中心消息,数据又收不到了,得,还得返回去重修。

  记者跟随白立新、老于在小屋里站了一会儿,身上开始发冷,又过一会儿脚也开始冻得疼,身处远郊,气温比城里低多了,老于边跺脚边说“可能也就是零下5℃吧。”

  经历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国人对地震之殇可谓痛彻骨髓,和平年代的人们谁也不希望遭遇地震这一可怕的灾难。可能很多人都不曾注意到,仅在12月北京地震台网就测到三次地震,其中12月4日延庆发生2.0级小震,顺义、平谷、三河交界发生1.5级小震,12月7日通州区发生1.1级小震。可以说,不管我们有多么不情愿,脚下的大地却依然在以自己的规律运动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幸运的是,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长年奔波在通往各个地震台站的路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维护着地震观测台网的正常运行,当地震监测仪器顺利地传回有关数据时,他们的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居住和生活着的这座城市,也因他们的坚守而变得安宁。J177

  据白立新介绍,北京市地震局强震动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收集、处理本区域强震动观测台网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并将有价值的强震动记录传送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控制和监视各台站仪器的工作状况,并及时回收各台站的地震记录数据;为地震烈度速报提供观测数据。

  目前全市有241个强震动观测台站,平均百平方公里1.4台左右,分布于16个区县,是全国强震动观测密度最大的地区,到明年上半年还将建设22个强震动观测台站,使强震动观测台站数量上升到260余个。范围广、密度高的强震动观测台网将大幅提升北京地震烈度速报能力。同时还将对现有能够进行改造的165个强震台进行数据通讯改造,到明年7月1日前改造完成后,强震震动信息数据可实时传输至国家强震台网中心。

  据了解,目前一些地震多发国家建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地震预警系统或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而我国大陆地区目前尚未建立规模性的城市和重大工程地震预警系统。本市将在台站传输改造基础上进行区域联网,开展地震预警和紧急处置前期试验工作。李刚 摄 J221
(责任编辑:UN602)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