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东北通过“扩地增粮”构建稳固“大粮仓”

2011年12月29日09:03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12月29日电(记者王猛、管建涛、杨成军)60岁的吴焕志家祖辈生活在吉林西部的大片盐碱地上。他做梦也没想到,在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上不仅长出水稻,而且今年最高亩产达到1660斤。

  从盐碱地、鱼眼泡众多的低洼地,到一望无垠的平整土地,低产田变高产田。中国东北地区通过土地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能,助推东北大粮仓粮食产量再攀历史新高。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00万亩以上,但主产区集中在中部。位于吉林西部的白城、松原等地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是中国东北地区苏打盐碱化最严重地区,重度盐碱地面积达44.42万公顷。由于土地盐碱化、沙化严重,土地利用效益低下,粮食增产潜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007年9月,总投资62亿元、总面积558万亩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开工建设。这是吉林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根据规划,用3-5年时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458万亩,新增水田405万亩。

  “仅新增的405万亩水田,可年增产大米33亿斤。”吉林省副省长王守臣说。

  吉林省镇赉县五棵树镇徐家村农民吴焕志成了该项目的受益者,今年老吴和儿子种了120亩水稻,其中有90亩是经过三年“熟化”过的水田。

  吴焕志说:“这些熟地平均亩产都超过1200斤,今年种地纯收入超过8万元。”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如今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碱地水稻专家”。

  为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力度,提高粮食产能,辽宁省将土地整治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集中区、大中型国有农场和农用地整理等重大工程项目倾斜,深入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并提出要加快闭坑矿山、采矿塌陷等废弃土地的复垦。

  作为中国粮食总产和商品粮总量双第一的黑龙江省,早在2001年就开始推进土地整治。目前,这个省已规划布设和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512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082万亩。这些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157万亩。

  2009年,黑龙江省庆安县曙光村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撤并空心村屯,将7个自然村合并成为一个村,新增耕地1700亩,改造中低产田2.3万亩,耕地质量明显改善,粮食产能显著提高。

  将盐碱地改良成水田,是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项目的“重头戏”,也是吉林省西部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预计到2015年,仅吉林省镇赉县通过土地整治可新增耕地60万亩,届时全县粮食产量将突破30亿斤。

  “对于一个人口不足30万人的县来说,每年可向国家贡献27亿斤左右的商品粮,为全国每人贡献2斤粮。”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镇赉项目区建设管委会主任赵景林说。

  据悉,今年中国粮食总产量11424亿斤,比去年增产约495亿斤。其中东北四省区贡献突出,粮食增产量占全国增产总量的56.0%。

  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处处长任百会表示,土地整治不仅实现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目的,还使一些分散的地块集中起来,方便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农业技术推广,提高耕地产出率,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王猛 管建涛 杨成军
(责任编辑:UN01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