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媒体展望2012期待温暖 问官员能否引领道德(图)

2011年12月31日09:21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最美妈妈——7月2日,杭州某小区,吴菊萍本能地伸出双手,接住了坠楼女孩妞妞。 

最美特警——7·23动车事故救援中,温州特警邵曳戎带队不分昼夜救援,两岁半女童小伊伊终于获救。 

最顽强的“胖子”——标榜“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的罗永浩,用老罗式维权告诉你,“彪悍”的另外一种态度。 

  回顾2011年,我们周围发生的道德悲歌不是太多了,而是太沉重。

  很多时候,现实的戏剧性,竟然让人哑然无语。

  有些问题,底线低到了尘埃里,也会被粗暴突破。

  有人说,“如果没有一颗强悍的心脏,那么就学会麻木吧。”

  然而,再麻木的人,在孩子面前,也会有所动容。

  更何况我们知道,良知尚存,血仍沸腾。

  有些人,一次次突破着社会的道德底线,但另一些人,除了做看客,也在尽力,打捞沉没的良知。

  2011年,一半是冷漠,一半是温暖。

  2012年,不知这一半的温暖,能否捂热那些冷掉的心?

  2012年,世界不会毁灭,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一处安放灵魂的暖床?

  2011年,有理由被看作中国道德建设一个标志之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十周年。

  也是这一年,一系列道德事件,挑战着社会公众的道德底线。

  孩子:能否不再受伤

  7·23动车事故后,还没搞清楚状况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匆忙地站在了媒体面前。面对“如何解释结束搜救之后却有小女孩被救出”时,这位发言人给了一句令人震惊的回答“这是一个奇迹”。

  后来,人们知道,这个奇迹不是靠老天的怜悯,而是靠一位警察的坚持。

  事故发生后,温州公安局特警支队支队长邵曳戎带队不分昼夜救援,一遍遍在车厢里搜救。邵曳戎说:“你不知道里面还有没有生命,万一有呢?你怎么向人家交代?指挥部同意我们在原地清理。我在废墟上临时当了指挥,让工人们先撤下,由我们开始清理。”在这群特警的坚持努力下,两岁半女童小伊伊终于获救。

  一个人,用他的坚持和责任,感动了社会。有网民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用救出小伊伊的‘奇迹’,演绎了在救援过程坚持生命第一的信念。这不是生命奇迹,是责任奇迹。”

  责任,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里,显得那么软弱。小依依的生还,如果真算是一个奇迹的话,或许人们更希望,一个孩子未来将要面对的生活磨难,能够让那些真正应该担负起责任的人,心头掠过哪怕片刻的柔软。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奇迹?

  无须再言,你懂的。

  这是已被中外媒体广泛播放的画面: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五金城。

  2岁女童小悦悦先后被面包车和小轿车两次碾压,1位、2位、3位……18位路人视而不见,扬长而去,直到第19个人,一位拾荒“老太”陈贤妹出现,毫不犹豫地把她抱了起来。路旁店铺的一个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一过程,短短7分钟的画面,令观看者,在残酷和窒息中,感受到来自心灵的震撼。

  18个路人的麻木冷漠,在这位身材瘦小、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的拾荒老人的映衬下,愈发显得渺小。有人评价,这位“最美婆婆”扶起了“摔倒”的道德。

  但是,摔倒的道德,又何曾只是这18位路人。古人云:“无善恶之心,非人也。”人心何以冷漠到如此程度?值得反思的远不止这18名路人。

  扪心自问,当舆论和同情消失后,你心中留下了什么?当这样的反思蔓延开来,微博上的愤怒迅速变成了一场“拒绝冷漠”的自我反省。或许,一个孩子的离去,一个老人的举动,在这些弱小者的身上,人们读懂了一个人最原始的纯净。

  小依依和小悦悦,都是两岁半的小女孩,一个在相撞的列车上,一个无情的车轮下。如今,一个活着,一个却走了。同样稚嫩的生命,备受折磨,只是,在前后不过3个月的时间中发生的一切,谁还能只是将愤怒仅仅泼洒给那些庞大部门看不清脸的人们。

  中国,请停下飞驰的脚步,等等你的灵魂。

  飞驰的,不仅仅在快速的经济增长中,不全在城市日夜喧腾的扩张中,更在我们每个人匆忙奔波的脚步里。只是,谁曾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灵魂丢在了哪里?

  微博里,转发微博时一句“拒绝冷漠”的口号,就真的可以挽救孩子的童真吗?没有人料到,一切才刚刚开始。

  11月16日,甘肃校车事故,20名幼童遇难,44名受伤;11月26日,辽宁校车事故,35名孩子受伤;佛山一校车12月12日与卡车相撞,导致37人受伤,所幸没有生命危险;12月12日,江苏丰县一校车侧翻,15死8伤……

  2011年的日历上,有一些日子注定要被标成黑色。反思这些原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谁该对那些早夭的花朵说声对不起?

  官员:能否引领道德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正派人心中的秘密最多。

  官员,这个应该绝对正派的人群,偶然必然,有意无意地向公众泄露了太多的秘密。那些奇想、奇语、奇行,颠覆着人们对于“官德”的遐想。

  2011年,官员曝出的私德问题,成为人们调侃的对象。官员“微博开房”,不过是其间一个荒谬的讽刺。官员私生活的败坏,以及利用手中的权力小贪小腐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遏止。

  更有官员,口出奇语。重庆江津区委书记王银峰有著名的“懂不懂风水?这是衙门”和“跟政府作对就是恶”的言论;江西宜黄县官员说“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陕西定边县林业局局长孙怀胜称“老百姓是吃饱了撑的”;福州长乐环保局局长陈桂光称“一打就打局长电话,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云南省水利厅直属单位领导多年带头上班赌博,参与的领导称此举“是陪单位女同胞安全度过更年期”……

  雷言奇语之外,还有奇行怪癖。

  “恨他无情,恨他无义,恨他淫秽”。9月,热爆网络的一条新闻,可谓非“安徽宁国市发改委官员与女网友视频裸聊”莫属。

  盘点今年官员“失德门”事件,让人既愤懑、又哭笑不得。

  陕西安康市宁陕县唐副县长与女干部艳照在网络曝光;贵阳市地税局办公室王主任手机遗失,与“六名情妇的调情短信”外泄;浙江开化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夫人,用微博举报其丈夫“赃款包养情妇”;云南省昆明市发改委收费管理处副处长成某、河南省汝阳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田某,同一天身陷“艳照门”;湖北襄阳市樊城区法院院长与该院女纪检书记开房”的视频曝光;广州白云区新市街道办事处主任刘宁“盯着镜头方向大笑,表情愉悦”的裸聊照片被狂转……

  “裸聊门”、“微博门”、“开房门”、“短信门”、“裸照门”,身陷重门的,不再只有明星嫩模,官员的私德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位领导在面对媒体的追问时说,“一些人在道德取向上一时之间犯了糊涂,这让我们很遗憾”,但是他否认了“道德滑坡”这一判断。

  当年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曾言,“私德外推即为公德”,说明私德与公德互为表里。那么,对于官员们来说,私德丑陋给大众带来的有关官德低下的想象空间,最终伤害的还是对于政府的公信力。

  一个值得审视的现象是,相较涉案金额巨大的腐败官员,人们对那些履历注水、浮夸政绩的造假官员穷追猛打,则表现了对社会公平底线受到挑战产生的焦虑。

  不可否认,社会精英的德行败坏,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道德的下滑起到了催化作用。有论者认为,包括官员、知识精英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堕落,对时代的堕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南大学预防腐败法制研究中心主任邓联繁教授认为,公务员最需要提高两大方面的职业道德守法和为民。我国《公务员法》在列举公务员应当遵循的义务时,第一点就是“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务员职业是受人民委托行使公共权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关键是要让其深刻理解权力的来源与行使权力的目的。

  官员的道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将“传统道德”纳入对官员的考评范围。甚至有全国范围内的“官德轮训”。然而,有论者认为,对官员道德的教化,虽然可能起到作用,但最关键的,还是对权力实现真正的监督,否则,官德不会有真正的扭转。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UN606)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