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2011“草根英雄”:用善举抚慰社会“道德忧虑”

2011年12月31日1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资料图:7月7日,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来到医院,对正在治疗左手骨折的吴菊萍进行表彰,授予其“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沈溦 摄
  资料图:7月7日,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来到医院,对正在治疗左手骨折的吴菊萍进行表彰,授予其“见义勇为积极分子”称号。沈溦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电 题:2011的“草根英雄”:用善举抚慰社会“道德忧虑”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你问我为什么不怕被人讹,我反正没讹别人,也没有人讹过我。报纸上说有,但我不识字,不会看报纸。”

  58岁的拾荒者陈贤妹今年因在广东佛山救起了几次被汽车碾压的女童小悦悦而迅速在网络走红,面对其他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勇敢抱起孩子的她淡淡回应说:“这不是什么高尚不高尚,说高尚的那些是假话,因为帮助别人本来就很平常”……

  梳理即将走过的2011年,像陈贤妹这样看似平凡的普通人还有很多,他们因善举而被推上舆论前台时,公众常报以“最美”的赞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草根道德明星的涌现,充实了社会光明面,有助于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和主流价值观。不过,如果对社会建设有更高的要求,换个角度加以理解,诸如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些传统美德今天被拔高到“感动中国”的高度,可能恰恰说明“最美妈妈”、“最美婆婆”这样的道德楷模还比较稀缺。

  “实事求是地说,今天中国社会的转型体现在各个方面,可能在道德领域更为突出,人们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一些非常可爱的草根、老百姓身上的一些美好的行为,唤起了每个人身上的道德共鸣。这样的道德共鸣,其实在某一方面是对今天道德滑坡现象的不满。”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啸对媒体分析说。

  越草根,越感动。舆论认为,草根道德明星的出现,折射出民众强烈的道德饥渴感。也有学者指出,人与人之间这种举手之劳的相互扶助关爱,没必要被拔高到“感动社会”的高度。“最美XX”的泛滥,只能说明社会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在逐渐退化和降低。

  然而与这些“善与美”的故事相比,今年发生的“许云鹤案”以及四年前南京的“彭宇案”,依然还会被人们反复提及,甚至认为这些判例制造了“好心不得好报”的恐慌,成为不少人“向善不敢善”的心理源头。还有报道称,上海市社科院此前对近2000名上海市民一份抽样调查显示,相信“诚实守信吃亏”的人高达90.2%。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产生矛盾和忧虑,“付诸行动与保持沉默”,到底哪个是自己的良心底线。

  夏学銮直言,要弘扬中国社会道德的光明面,使这些“最美”草根的行为不再是孤立的、单个的个体行为,使其演变成一个有组织的、更加庞大的一种力量。但是,仅靠个体行为还不足以改变中国社会道德现状,最重要的,还是政府制度的行为。

  “我们并不认为制度是万能的,但一个好的制度的确可以明确告诉人们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哪些行为能得到肯定,哪些行为不被肯定,甚至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所以在道德层面,最根本的是把公正、或者说正义更进一步地体现出来。”王啸说。

  王啸坦承,正义的社会能使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进一步的安全、尊严、自由、合作,这些对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能提供一个制度的架构。没有这个制度的架构,每个人可能都将自己的生活寄希望于一种偶然。

  “只有政府部门切合实际需要,有目的的进行道德重构、道德重建,才有可能拯救日益滑坡的社会道德。”夏学銮说。(完)
(责任编辑:车洁芳)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