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多地酝酿取消农民工称谓 质疑声音多于赞同

2012年01月05日03:25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作者:余嘉熙

  为“农民工”更名改姓真有必要?

  多地取消或酝酿取消“农民工”称谓,面对良好初衷,质疑却多于赞同

  改名不能从根本消除歧视,尊重、关爱农民工,应让他们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本报讯 (记者 余嘉熙) 连日来,我国多地酝酿取消或已经取消“农民工”称谓。1月3日,记者获悉,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并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镇的制度设计;2011年12月25日,河南中牟县对优秀务工农民进行表彰,按照常规,现场悬挂的条幅本应是“全县第二届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为了消除歧视,让外出务工农民更有尊严,经过一番研究讨论,当地把其中的“农民工”三个字换成了“新型合同工人”,这是中牟首次取消“农民工”称谓。而就在不久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也呼吁社会慎用“农民工”这一称谓。

  除了这两个地方,其他城市例如浙江平湖,也已将农民工统称为“新居民”,并成立新居民事务局……面对为“农民工”改名并消除社会歧视这一良好初衷,记者采访发现,社会上的质疑之声却大大多于赞同之声。为“农民工”改称呼到底有没有必要?

  记者调查发现,在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看来,“农民工”这一称谓在许多用人单位里都等同于“临时工”,“感觉基本上都是又苦又累的工作,一般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岗位。”在郑州打工的80后农民工小陶说,虽然自己在工厂里打工,但非常反感别人说自己是农民工,感觉低人一等。他认为取消“农民工”称呼有必要。这代表了大多数务工者的想法。

  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对农民工群体的歧视,是严酷的社会现实导致的,并不是取消称谓就能改变。尊重、关爱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是仅仅在称呼上做文章就能够解决,简单换“帽子”、改“标签”无法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遇到的实际问题。纠缠于“称谓”这种形式上的东西没有必要,还不如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维护好他们的权益。

  “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的关键,说到底要促进社会公平,‘里子’、‘面子’都要做足。”河南省商业研究所名誉所长冯宛平认为,要改变农民工现在的弱势地位,既需要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能够促进他们享受到应有权利的举措,也需要一些类似改变“称谓”这样的“面子工程”,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个群体。“毕竟,改变称呼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说明各地政府正在试图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努力让农民工群体融入当地社会。”他认为,随着户籍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将会逐渐融入到“工人”的队伍之中,这个称谓也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责任编辑:UN02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