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洋奶粉内地售价全球最贵 毛利率达100%(组图)

2012年01月05日13:44
来源:解放网-新闻晚报 作者:张钰芸 滕芙勤

  三年四次集中涨价,换配方改产地都是理由

  自2008年,三鹿奶粉爆出“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之内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根据东方艾格农用咨询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2008年以来,经过多轮涨价潮,部分外资品牌奶粉价格上涨50%左右。

  根据王丁棉的观察,“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到现在,洋品牌奶粉整体的提价幅度近50%。 “2008年之前,市场上洋品牌奶粉每罐的价格集中在150元到200元,经历几轮提价后,现在至少提价50元,多的能够达到100元。 ”

  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成本在短短三年间大幅提升了?从三四万元一吨的高位跌落,目前仅2.9万元/吨的原料奶粉打破了这一说法。那除了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个“万金油”理由外,还有什么说法呢? “洋品牌奶粉如果要涨价,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王丁棉告诉记者,换新包装,推出新产品,配方升级,都是洋品牌奶粉常用的涨价手段。

  “无论是更换包装,还是升级配方乃至于推出新产品,其原材料的成本变化不会很大。 ”他表示,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基础营养就是蛋白质、钙质等,基本上所有的奶粉都以统一基础来生产,再添加不同含量和成分的微量营养元素,总体上大同小异。“即使推出所谓的新产品,实际内容也可能一样。”在更换新包装的同时,厂家很可能将原来的1000克听装改为900克的净含量,由大变小变相涨价。由于原产地的变化导致的关税变动也会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如某品牌洋奶粉原本全部从新加坡原装进口而来,新加坡作为自由贸易区,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为零关税。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容,产品供不应求,该品牌增加产自澳大利亚牧场的产品,但进口关税却提高到8%、9%,因此在国内市场全线提价销售,让消费者买单。

  关税降低消费者未得真实惠,受益还是企业

  去年12月,财政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出公告,宣布从2012年开始,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在内的730类产品将降低关税,平均税率仅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但业界普遍分析认为,关税下调难以阻止洋奶粉价格年年上涨的步伐。记者昨天走访本市部分超市后发现,洋奶粉的价格依旧巍然不动。

  “关税下调?没听说过。 ”在家乐福超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专柜前,一名促销员表示并不知道关税下调,近期她所负责的品牌婴幼儿奶粉并未出现价格下跌。她坦言:“从我开始在这儿销售奶粉,就没见过它跌价。 ”

  “降价?看目前的势头是不可能的。 ”王丁棉说,洋奶粉在内地售价正在越来越快地打破400元大关,仅靠关税下调就阻止其上涨势头的想法显然“不靠谱”。 “说到底,洋奶粉价格高企的原因不是关税,不是成本,而是追求高利润! ”

  专家认为,鉴于洋奶粉定位于高端市场的营销策略,即使关税下调,消费者也很难从中享受到太多的实惠。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表示,洋奶粉、化妆品等在中国都有其各自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一定会继续维护自己高端市场定位的形象。 “关税降低未必会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真正受益的可能还是外资奶粉企业。 ”

  反思

  为何国产奶粉难获消费者信任

  说涨就涨,外来的洋奶粉究竟底气何在?究其原因,不外乎三条:三聚氰胺事件影响仍未消退,消费者对其安全、品质存在信任危机;国内乳业标准降低,大企业窝里斗,恶性竞争;洋品牌奶粉多年经营,已经在我国婴幼儿市场上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尽管三聚氰胺事件过去了3年,但乳业的伤口依旧没有愈合。”王丁棉表示,在2008年以前,国产品牌奶粉占据国内7成市场,洋品牌奶粉仅为3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 “分水岭”,国产品牌奶粉至今没能重回消费者的心中。谈及现状,他颇感无奈,一系列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近日召开的中国国际乳制品交易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洋奶粉品牌在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占据60%至65%的份额,在中国高端奶粉市场所占份额达90%以上,掌握了我国中高端奶粉市场的定价主导权。

  海关总署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进口奶粉41.4万吨,增长 67.8%;平均价格为每吨3352.8美元,上涨42.6%。 2011年,预计进口奶粉总量再创新高,可达60万吨。

  “这两年国内乳制品的市场消费总量在提高,但国内生产规模却没有明显变化,增长去了哪里?流向了国外。”王丁棉告诉记者,近年来,各地陆续出现杀牛倒奶的情况,尽管并非大面积扩散,但依旧值得注意。此外,“如今国内市场除了洋品牌采用进口奶源,甚至国内品牌也纷纷引进国外奶源,利用资本加概念的优势争夺市场,对于中国的奶农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也有专家对于国内企业贴牌生产洋奶粉持支持态度。 “在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任危机频发的现阶段,贴牌方式是我国乳企与洋奶粉对抗的方法之一。”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周思然认为,贴牌生产方式能满足消费者“产地控” “品牌控”的消费思维和习惯,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了解及渠道等资源,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达到共赢的目的。 “当然,短期来看国产品牌难以在众多洋品牌奶粉的包围中开辟出一条路,但在这些洋品牌奶粉质量问题频发、网络代购奶粉风险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未来国产奶粉这种贴牌方式仍具有极大的空间。”

  对于中国乳业的未来发展,业内专家均认为, “练好内功”四个字才是真经。 “国外的奶粉企业很多都是从制药行业转来,他们在产品质量控制上有一整套体系,研发力量相对强大。”陈连芳表示,中国企业如何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下工夫,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是其应该花大力气做的事情。但现在部分企业仍纠结在 “恩怨”之上,屡次出现恶性竞争事件,这样无疑是自毁长城。 “同时,国内的行业协会也应该发挥作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建设源头。只有从奶源建设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够在终端市场上和外资品牌一决胜负。”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UN607)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