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郑州晚报
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
2011年12月15日,一张内容为“太原理工大学公告:关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公职的决定”(下简称公告)的照片现身微博,其后一周多时间里,这张照片被网友疯传。
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都是什么人?太原理工大学为何在行使“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由派出单位决定”权力上“出头”?
“出国逾期不归人员”是遗留问题
2011年12月28日,太原理工大学人事处处长刘光焕向记者证实:流传于网络上的公告确有其事。
公告是在去年12月15日下发的。内容为“根据太原理工大学《关于不再保留田有亮等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公职的决定》文件,请下列103名同志本人或委托亲属于2012年1月15日前到校人事处办理离校、档案转移等有关手续(后附名单)”。
刘光焕介绍说,公告中提及的103人均为太原理工大学教师,全部为1984年~2001年间公派出国进修的教师,出国后逾期未归,其中一多半滞留美国。
“这些人都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学习深造后逾期未归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他说,“合并成立太原理工大学前,3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出国逾期不归人员存在,合并后这些人就汇总到一起了。”
国内许多高校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相关资料显示:太原理工大学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国立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太原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三校合并为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103人中出国最早的是该校数力系李某,时间为1984年。“这些人滞留国外最短的六七年,最长的有25年。”刘光焕说。
据了解,这些人出国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历大多为本科和硕士,在当时属于高端人才。“学校把这些人才送出去,当然是想让他们学成后能回校效力。可是,当时国内的科研、生活条件都还不是太好,对于这些人才来说,国外的条件可能会更好一些,这一点也许就是他们逾期不归的主因。”刘光焕判断。
“只要一出国,学校对他们就没什么约束力了。他们在国外读完学位就在当地直接就业,工作几年就可以申请绿卡。”刘光焕说。一所学校有103名教师滞留国外不归,刘光焕认为并不多。他说,国内许多高校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存在。
“没到无任何希望的时候,学校是不会这样做的”
就在太原理工大学主动处理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同时,也有舆论对校方此举提出质疑:为何这些人滞留国外“最短的六七年,最长的有25年”后才被处理?
太原理工大学对此回应:学校多年来一直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想把这些人才感召回来。“没到无任何希望的时候,学校是不会这样做的。”刘光焕说。
太原理工大学一直保留着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编制、档案和公职,工资则停发。
刘光焕告诉记者,之所以长期保留出国逾期不归人员的编制、档案和公职是有依据的国家《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中注明:对于由原单位发放工资的出国逾期不归人员,一年内停薪留职,一年后是否保留公职由派出单位决定。而校方选择了争取这些滞留海外的人才回归学校的做法。
刘光焕也承认:校方耗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感召这些“海不归”,而这是一件“很难做成的事”。
知情人透露:这些人不少已拿到绿卡有了工作
太原理工大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现在,这些人中不少已拿到了绿卡,有了很好的职位有的人在跨国公司上班,有的人自己办公司,有的人在国外高校获得了助理教授等职位。
2011年7~10月,美国高级工程师张云青博士、荷兰皇家科学院苏中波教授、澳大利亚Curtin理工大学燃料与能源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春柱教授,受邀来到太原理工大学做专题讲座。这3名被学生们称为“杰出校友”的博士、教授的名字,也在上述公告名单之列。
2010年开始,太原理工大学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两年间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海外博士15名,国内“985”、“211”等高校博士110余名。“这些人才都需要编制,而对103名出国逾期不归人员进行集中处理正是为了缓解编制压力。”刘光焕说,“另外,这个公告也算是校方对103名‘海不归’感召工作的最后一次努力。”
截至去年12月29日,名单中的103人对校方的公告尚未作出反应。
据《瞭望东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