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市“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委员建议制作一份“大文化地图”
白领文化消费与收入不相符 “8小时外”生活能否更精彩
晚报记者 张建群 冯兰蔺 王楠 程怡 报道
一边是社区文化中心越建越好,一边是居民热衷街边打扑克;一边每天巴望早点下班,一边却因无所事事患上“周末厌倦症”……人前风光体面,人后“宅男宅女”,很多白领称“8小时以外”基本靠上网打发。这座城市难道只是一个适合打拼的职业沙场,而不是一个能够让人乐享其中的文化之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打造文化之都,终究离不开一个“人”字,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给人愉悦。在本次上海“两会”中,不少委员围绕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出了不少观点和建议。
今天,重提“8小时以外”,不是简单的重复,因为只有它亮了,文化追求之路才会真正亮起来。
老问题1 白领“亚健康”已成常态
24小时待命、饮食无规律、睡眠质量差……作为白领,亚健康已成为常态。他们的周末和工作之余的私人时间都在“玩”什么?
“即便到了周末,十有八九要加班,即便不加班,就是睡觉、上网、吃饭,再上网,再睡觉,再吃饭,整天浑浑噩噩。 ”在一家外企工作的白领孟先生说,以前喜欢逛街、K歌,有时甚至一天换几个场子,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太累了,懒得动。 ”但是他心里也向往过很有质量、充实的周末。
孟先生的境遇绝非个案。汪亮委员的提案内容是“关注白领的文化需求”。他指出,近年来,伴随上海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白领”群体日渐扩大。这个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技术、管理职业,拥有可观的薪酬和消费能力。然而,有关调查显示,沪上“白领”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并不尽如人意。闲暇生活索然无味,工作之余可去的场所乏善可陈,能久去不厌的更是寥寥无几。白领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会厌倦周末的无聊,甚至有部分会出现“Thank God it is Monday! ”(谢天谢地,周末总算过去了)的心理。
新尝试
培育白领社区文化志愿者
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女子文化学院院长朱易安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发布的《上海白领文化需求调研报告》显示,五成白领从不去图书馆、博物馆,近七成白领从不去纪念馆、美术馆和文化馆。
为什么不去这些地方?回答“没有时间”的人最多,比例为62%,其次是“不感兴趣”,比例为34%。
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方便又不要钱,年轻人的参与程度如何呢? 2005年、2006年,上海先后出资11亿余元,建造50个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到2010年,社区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已基本覆盖全上海。但《上海白领文化需求调研报告》却发现,38%的白领不知道有社区公共文化中心,68%的受访者从未去过。
“首先是有多少文化消费时间?其次能不能提供适合的活动?一个城市有没有活力取决于年轻人,上海的白领文化消费与他们的收入水平不成正比。 ”朱易安委员说。
目前上海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仍以提供传统文化产品为主,吸引人群多为老年群体。汪亮委员建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应多开发针对‘白领’群体的文化产品,办一些诸如魔术、萨克斯、礼仪等个性化培训班,或是举办k歌、球赛、沙龙等一系列健康向上、适合青年人参与的活动,在社区图书室添置适合白领口味的书籍等。 ”
据有关访谈及调查中显示,城市“白领”群体对城市志愿者、社会义工都有强烈的参与愿望。汪亮委员还建议,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交互优势,培育“白领”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者队伍。
个性化文化消费受青睐
同样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位于蒙自路223号的打浦桥社区文化中心5楼一到周末都是“年轻面孔”,被誉为“青年阁”。这是本市第一家有实体活动场所的青年活动中心,推出的“午间一小时”,开设涵盖健身、养生、文化修习等多方面课程,吸引了周边楼宇白领参与。
“竹林文化”社团是首批入驻“青年阁”的社团之一。现在已经开设了太极班、书法班和茶艺班,每周组织一次活动。
“白领不是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需要更个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有关负责人介绍,与“国学”相关的活动,每次都能吸引近60余人参加,其中不乏外国朋友。不少社团都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报名、注册会员、选择课程、相互交流都在网上完成,街道负责提供舞蹈房、多功能厅、咖啡吧等场地,并采用出资购买服务的模式,进行社会化管理组织。
让咖啡厅毗邻文化场所
坐拥众多名人故居等一系列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是上海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些建筑所遗存的历史故事,记载着上海历史的发展,体现了上海文化的积淀。
“目前,因为开放时间和形式等问题,这些场所大多人气低迷,如此宝贵的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不免可惜。 ”汪亮委员建议,考虑在这些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周边引入广受白领群体欢迎的设施和商业元素,如主题咖啡厅、特色酒吧,或借用场地举办画展、书展、讲座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促成文化与商业的有机融合,拉动大量的文化消费,也使得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建筑散发出新的活力和吸引力。同时,拓展历史文化阵地服务空间,打造若干文化商业地标。
老问题2 上海书展为何还要收取门票
“既然要促进文化消费,上海书展为何还要收取每人每次10元的门票? ”李飞康委员表示,要多一些免费文化消费场所,丰富8小时外的生活。
“目前,申城的文化消费市场一是缺少文化消费的氛围,二是缺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三是缺少文化消费的产品。 ”李飞康委员说,在促进文化消费市场方面,还需要一些政府工程的改善、设计和规划。
每年一次的上海书展已被列为国家出版的工程项目,该提案建议取消每人每次10元的门票购买,欢迎更多人群前去购书读书。 “其宗旨并不是要求读者来消费这些活动,10元门票有点不伦不类。 ”李飞康说。上海电影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动漫节期间的文化活动都应千方百计调动文化消费者的积极性,增加消费实惠。 “毕竟这些文化活动公益性的属性和意义远远大于普通的经营属性和意义。 ”
新尝试
将特色书店作为景点
上海将按照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文化设施建设、布局、人均文化设施享有面积等指标上趋近国际文化大都市。朱建国委员在一份提案中却反映,申城实体书店每况愈下。 2008年至今,高校周围校园书店先后倒闭。一些白领书店,二手书店,比如“季风书园”、“小朱书店”也屡陷尴尬。
“作为一道城市风景线,实体书店的缺席不利于上海打造文化高地。”朱建国委员建议,在国家可能出台的税负之外,上海将实体书店纳入减税新政范围;成立相关基金扶持,鼓励实体书店多元经营,品牌经营,增加文化附加值。另一方面,将现有的特色实体书店,作为文化旅游景点,向外界推荐。
该提案认为,如果这一模式能成功,那无疑给实体书店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思路,不仅仅是卖书的,而是“卖”故事,“卖”文化。同时,人们业余时间也多了一块书香阅读之地。
老问题3 社区文化活动缺乏新意
全市现有文化活动中心203家,居委会老年活动室6062个,其中标准化活动室4831个,文化设施总面积295万平方米。可在上海的部分公园、街边,不时可见一桌桌搓麻将、打扑克的情景,甚至还存在变相赌博的陋习,干扰和影响社区生活和形象。
沈懋兴委员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最近一位调查者走访过七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32个老年活动室,从资料看,这些活动场所几乎难见一个棋牌室,在32个居委会老年活动室中,禁止麻将游戏的有28个,主要原因是怕有些人沉迷于“方城之战”引发事端等。 “这一堵,马路上、公园内聚众打牌就多了起来,家庭无照棋牌室乘虚而入,因而纠纷迭起,邻里失和。 ”
沈懋兴委员认为,社区文化建设要多样化、便民化、差异化,切实满足不同群体对文化娱乐精神生活的需求。麻将、扑克是群众传统的文化益智娱乐,己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不能因为少数人“不健康”而将其“打入冷宫”,禁止在活动室娱乐。
“有条件的活动室应开放棋牌室。 ”该提案指出,目前相当一部分社会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不适应居民需求,而且管理不够规范,节假日、双休日“铁将军把门”。另外,文化娱乐资源单一枯燥,活动场地利用率不高。在加上活动经费不足,人员不够,不少活动场所形同虚设。
沈懋兴委员建议,创新管理机制,除了专职人员外,可以吸纳一些退休人员中的志愿者当管理员,形成自己教育自己,自己服务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管理机制。日常运行经费应纳入各区、县、街道财务经费列支。
新尝试
社区合唱团唱了八年
社区活动怎么才有生命力?宝山区的大华行知公园内有这样一支合唱队,给出了答案。他们至今已整整唱了八年。
八年来,这支合唱队从先前的二十几人不断的扩展再扩展,如今会员数已接近四百人。作为团长的韩晓东将功劳归于合唱团的核心主旨大家唱。在这支合唱队中,有中风瘫痪的老人,有智障青年,也有那些已经牙齿落光,坐在轮椅上只能跟着哼的九旬老人。在合唱队的会员登记表上,记者看到,85岁以上的老人就有6名,年纪最大的93岁。
对于合唱团来说,也存在着如何将这支会员数量庞大的民间老年人合唱团坚持下去的问题。韩晓东表示,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维系这样一个民间自发组织的合唱团继续生存活动下去的主要动力。按照规定,每个会员每月要缴纳3元的会费。为了做到财务公开,每月,都会有人将一个月的会员费使用情况一项项罗列出来,并做成报表张贴在公园内,如此细心周到,受到了所有会员的欢迎和信任。
街头演出设管委会
每晚,在上海不少的街头、广场、绿地、公园等地会出现市民自发组成的娱乐、街舞等公共休闲文化活动。李飞康委员在一份提案中指出,粗略统计上海这类聚集点约有几千处,光奉贤区的街舞点就有85处。
“这些活动发起的大都是上海人,观看和参与的大多数是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他们因受经济条件限制,去不了健身房、电影院、演唱会场及歌舞厅等场所,这类免费的场所的形成也就成了必然。 ”然而,在一些街头公共休闲文化活动中,也有着“高分贝音响设备扰民”、活动后垃圾满地、内容格调不高、以及治安管理等诸多问题。该提案认为,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有效地进行支持、引导和监管,其存在也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有益补充。
提案建议,成立专门的管委会。有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或给予提供电源、唱片、茶水等,限制歌曲、限定活动时间,每个活动场地都需选定活动责任人,活动完毕必须自行清扫场地等。有关部门组织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辅导。
新建议
制作一份“大文化地图”告诉市民去哪儿玩
包括中国馆更名后的中华艺术宫在内,本市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能否就此制作一份“大文化地图”,并围绕后者制作生活读本、开发旅游线路,打造成上海后世博时期的文化新地标。这次上海“两会”上,市政协委员朱建国、周荣提出了上述想法。
提案中提到,目前已确定的市级文化项目达16个。就地理布局而言,2011年2012年开工建设的市级项目共有16个,其中9处重点设施,浦东占2个(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黄浦区2个(世博会博物馆、上海儿童艺术剧院),长宁区2个(虹桥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新馆),徐汇区1个(国粹苑),青浦区1个(崧泽遗址博物馆),涵盖了市区、郊区。这16个文化设施基本涉及了群众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涵盖了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近年来的发展,以及基本特点。
提案建议做这样几件事。首先,成立一个“上海‘十二五’文化设施推广办公室”(以下简称“推广办”)。 “推广办”由市政府领导牵头,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定期讨论、商议、协调、策划。
围绕这些文化设施的地理位置,再整合17个区县有特色的文化地标,以及相关的人口、地理、民俗等,编撰一份上海 “大文化地图”。 “大文化地图”是反映文化、教育、科研、娱乐的一种专题地图。事实上,在2012版上海地图发布期间,市测绘院曾透露,正抓紧研制 《旅游观光图》、《驾车专用图》等专题地图,将“文化地图”纳入上述规划。
最后,围绕这些文化设施的周围,出版一份“城市新生活读本”,制作一系列衍生产品。如丝巾、领带、手绘地图等,放在旅游集散中心等窗口单位发售或免费发放。 “城市新生活读本”可适当解读、扩展,主要集中对“大文化地图”中包含16个文化设施的“前世今生”,做一个介绍,包括建筑、定位,展品、固定活动以及近期活动。
针对这些文化设施及其周围特点,设计旅游线路,告诉一个来自不同地方的普通人,该怎么去,该怎么玩,该怎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