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晨,一场大雾笼罩京城,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城六区、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各监测站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快速增长。昨天也是政协委员们报到的日子,部分委员“踏”雾而来,这更增加了大家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讨论。大雾天、如何提升北京的环境保护质量、如何治理PM2.5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委员热议PM2.5
朱良:应研究PM2.5去向
治理PM2.5应从查清污染现状、摸清污染规律、削减污染排放等方面努力。其中,环保部门在现有27个自动监测子站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子站。因为从污染分布看,现有子站不一定能抓住PM2.5污染最重的区域。子站分布越密,越能反映实际状况。北京市的自动监测子站数量已经比最初增加了几倍,但还不能说数量已经足够,因此应随着污染情况变化和经济实力增强,逐年增加子站。
朱良认为,环保部门还应研究PM2.5的最终去向。大量漂浮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无论是在大气中扩散稀释、自然分解,还是在空中碰撞结合成大颗粒、落向地面,PM2.5产生后能在空气中存在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对于污染持续时间和后续效应都有很大影响。只有摸清PM2.5的传输全过程,才能更好地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此外,朱良表示,应辨别构成PM2.5的化学物质,“同一浓度下的PM2.5,如果化学物质不一样,对人体产生的医学效应也很可能不同。”
石向阳:让市民参与监测
2011年10月中旬以来,雾霾天气连续不断地侵扰着北京,北京的能见度降低,空气质量也变差,很多市民感到明显不适。PM2.5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极易富集于肺部深处,对大气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更大。
因此环保部门应尽快公开各项污染物监测数据结果,包括PM2.5,减少某些非官方数据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环保部门也可邀请广大市民和环保志愿者共同检测空气质量,使空气质量指数的检测过程更加透明。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大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治理的投入力度,减少雾霾天气中PM2.5的含量。
毛大庆:应该全天候预警
北京是一座国际型大都市,人口多,居民工作节奏较快,天气的突发性变化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较大。去年10月以来,北京持续出现雾霾天气,对人们交通安全、出行、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毛大庆委员建议,应建立24小时气象预警播报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天气灾害防御能力知识的宣传及应急演习。如向市民免费发放各种天气灾害知识的宣传手册,针对雾霾、大风等对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常识,告知人们在此类天气下的注意事项及如何健康出行等等。
专访
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
首先优化布局6个PM2.5监测点
市民对PM2.5的关注随着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变化而越来越高,对公布PM2.5数据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日前,市环保局宣布将于今年春节前公布PM2.5的研究性数据,也就是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得到的数据。对此,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副主任赵越表示,本市已经启动了PM2.5监测网络建设,将首先优化布局6个监测站点监测PM2.5,“这6个监测点目前考虑在南、北、中三个区域,但最终目标是27个监控子站都将监测PM2.5。”
赵越介绍,6年前,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就开始监测PM2.5,但主要是用于研究和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从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市的PM2.5数据呈逐年下降趋势。环保局数据显示,北京市2000年PM2.5年均浓度为100-110微克/立方米;2005年,降低到80-90微克/立方米;2010年达到70-80微克/立方米。10多年来,PM2.5呈下降趋势。
监测
大兴PM10指数超300
受大雾影响,昨日凌晨开始,城六区、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各站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快速增长,单站最高小时浓度在300到560微克/立方米之间。东北和西北地区各站基本没有受到影响,最高小时浓度在30到80微克 /立方米之间。随着冷空气到来,空气质量到中午时明显转好,天空再现蔚蓝。
昨日13时30分许,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在其官方微博上公布了前日中午12时到昨日中午12时本市27个子站的各项污染物指数,大兴榆垡的PM10指数高达365,大兴黄村镇的PM10指数为358,朝阳区农展馆的PM10指数为212,东城区东四、西城万寿西宫等地区的PM10指数也超过200,市区部分地区的PM10指数在150左右。
释疑
大兴PM10指数为何高于市区?
记者注意到,大兴、亦庄的PM10指数明显高于市区,对此,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梁熙彦解释,从长期监测结果来看,南部地区的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确比北部高一些,“看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情况应该从大的区域环境保护来看,北京南部地区靠近天津、唐山等省市,大区域内有工业区,因此有可能导致大兴等地出现PM10高于市区的情况。”
改进
质量播报可尝试链接限值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正在改版,最快也得一周后才能完成。改版完成后,具备数据实时传输功能后,将在春节前公布PM2.5的数据。
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在微博上公布各污染物的单项、区域性数据,赢得网友的赞扬。但也有网友表示,那么多数据,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此空气质量播报是否能链接各污染物的限值,为公众提供参考呢?对此,梁熙彦表示,公众对污染物指数的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从公布初期来看,链接限值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释疑
污染指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北京市环科院高工王军玲告诉记者,去年年底,环保部审议并原则通过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等污染物有浓度限值的规定,北京市公布的污染指数是根据浓度限值套用一定的计算公式得出的。
探访
PM2.5监测仪只多一个小“关节”
市环保局表示,春节前将公布PM2.5的实验性数据,这一数据来自于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综合观测实验室。日前,记者走进这间“神秘”的实验室,一探PM2.5监测仪器的究竟。
综合观测实验室位于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顶层,记者在现场看到,监测中心的大气物质采集器24小时不停地采样收集,可以实时发布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常规污染物每小时的浓度数据,“传说”中的PM2.5监测仪就在这里。
PM2.5监测设备与PM10监测设备并排摆放,“长相”一模一样,要不是有仪器说明书,记者根本难以分辨。这两种监测仪器都由测量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一根长长的管子从屋顶一直延伸到屋外,采集可吸入颗粒物的切割头位于监测中心的楼顶上。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魏强告诉记者,监测PM10和PM2.5的原理完全一样,唯独不同的是采样切割头有小小区别,“监测PM10的仪器切割头是采集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那么如果要监测PM2.5,就只需在PM10的切割头上再增加一个小‘关节’,这就可以将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进行采样分析。”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吴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