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中国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防“谷贵伤农”

2012年01月11日12:12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1月11日电(记者蔡敏 贾钊)农产品价格上涨了,农民却因为生产成本增加、购销环节谋利而难以实现增收,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一家一户小规模种养带来的这种“谷贵伤农”现象,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帮助农民收获实实在在的利益。

  55岁的老农刘绪业年关前领到了2600多元合作社股金分红。祖祖辈辈生活在安徽省滁州市天长市张铺镇平安社区的刘老汉,这几天特地仔细盘点了去年一年的农业收成。

  “加入合作社还真享受到了很大实惠!俺这六亩地因为集体采购良种、化肥、农药,农技人员统一指导和服务病虫害防治,一季稻平均一亩地就节约成本30元,产量增加百余斤。加上订单种植收购价又高一些,仅一季种植俺就比没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多收1400元。”刘老汉说。

  因为去年初在合作社投入了25000元股金,刘老汉还拿到了一笔比银行利息高得多的收益。“俺年纪大了,种地就怕不懂新技术、不会联系销路,合作社解决了俺的实际困难,今年可要过一个殷实年了!”他说。

  长期奔走在田间地头的平安社区农技站站长闵学仁认为,制约中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难题有三:一是农民因信息不灵、技术不高、投入不足,增收艰难;二是粮食生产企业因农民乱引乱种,没有优质稳定的原料,想创名牌同样艰难;三是面对点多面广、意见难以统一的千家万户,农技站推广新技术困难大、效果差。

  “如果这三方通过协商约定,各自发挥长处,那么"三个难题"就会变成三个优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技站增添活力。”他说。

  为破解这三个难题,平安社区农技站携同天长市康盈米业有限公司和周边村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于2001年1月组建了“天长市稻业经济合作社”。

  多年来,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种植、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服务种植,形成了上连龙头加工企业、下连广大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同体。稻业经济合作社快速发展壮大,其股金已由建社时的20万元扩增至160万元,年分红利15万元以上,社员由刚成立时的218户发展到现在的6000余户,生产基地由1万亩扩大到6万多亩,农户累计增收4000多万元。

  记者从安徽省农委获悉,目前,农业大省安徽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2万多个。“十二五”末,安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将发展到3万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省总农户的50%,30%的农产品将在网上销售,合作社成员户比当地同类型非成员户增收30%左右。

  中国三十多年前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程度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这种千家万户小农生产带来了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产量和质量难以保障、农民进一步增收难等问题。

  此外,农产品市场售价很高,但农民卖给加工企业的收购价却不高,农民和企业获利悬殊等“谷贵却伤农”事件时有发生,也引发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业内专家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不改变农户独立经营的情况下,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和市场组织起来,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还有利于加强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避免盲目生产和中间环节过多谋利,保障农民利益最大化。

  中国各地近年来不断加大农业合作社发展力度。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末,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达48.43万家,实有入社农户3870多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5.5%。

  针对中国式农民合作组织今后的发展,有专家建议,借鉴国外做法,设立全国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服务机构,以加强领导、整合资源,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

  据了解,为突破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缺人”和“缺钱”的瓶颈,中国农业部门将在未来十年培养15000名合作社人才,同时大力支持农村青年和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创办合作社。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出台降低贷款门槛等扶持合作社发展的金融政策。

  作者:蔡敏 贾钊
(责任编辑:UN01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