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人日亦称为“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及“人七日”。作为古老节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人日的起源来自古老的神话。《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3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诞生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所以七日为人日。
后世关于人日来源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是晋人董勋的《答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后人在此基础上编造了一些人类的起源故事,如女娲造人。
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是:“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即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避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作装饰避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里人丁兴旺、吉祥平安。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文人学士则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出游郊野。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的认识逐渐提高,所以人日也渐渐被人忘却了,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和一些习俗还是被保留下来了。
主要习俗:
汉朝开始有人日节的习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戴人胜:人日节时,汉族女子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上。也贴于屏风等处。
赠花胜:是日,人们制作各种花胜(类人胜,样式为花朵)相互馈赠
吃七宝羹:人日节,人们用七种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称为“七宝羹”
出游、登高:人日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唐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称体重: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捞鱼生:南方一些地区,人们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特色食俗:
中国人通常会于农历新年享用象微吉祥的食物,而人日当天会吃的有七菜羹或七菜粥、及第粥、面线、盒子菜等。并会于庭院摊煎饼“熏天”。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则会以“七彩鱼生”代替七菜羹。
目前,这项华人节日只有马来西亚,新加坡之华裔同胞较为重视,每年农历新年正月初七时,新马华人都会大肆庆祝,在这天家家户户都会以“捞鱼生”为主要当天的活动,一群人围在一起哄襄盛举,讨个好彩头。至于中国大陆已经很少华人庆祝这样的节日活动.在大陆此节日虽无专门的庆祝活动,但此日作为一系列农历“过年”(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仍然以深刻的烙印与顽强的文化传承存在于民间。比如在“人日子”洗头,可以做针线活(其他日子则不允许)等,然而年年过年辈辈如此,如今国人却已渐忘此日的意义与渊源。 台湾的华人从来都没有庆祝这样的华人节日.
人日吃“七菜羹”!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七“人日”,人人过生日,要以七种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将七种蔬菜,煮成杂菜汤,在农业社会,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来年大丰收。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人则会以"七彩鱼生"代替七菜羹。
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应该重新打起精神,开始努力工作了。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日本人也流传了相似的风俗,相信这一天要吃"七草",他们吃的是芹、荠、五行、田丰子、佛座、须须子和蕙巴,在前一晚和当天早上六点之前要准备好菜,边唱边打鼓。
及第粥
“及第粥”的主要材料是猪润(猪肝)和猪肠,润者富润之意 ,而“肠”音与“长”同,也就是长生富贵之意。大家都希望人日,富润长寿。
华人庆生日,多有吃面线的习惯,长长的面线就是代表富贵长寿,所以,初七吃面线,也含自己庆祝生日的意义。
吞赤豆
早期人日还有吞赤豆的习俗,流传人日吞赤豆,长年不生病。时至今日,吞赤豆的风气已经消失。
在中国惠州还有人日“补天穿”的习俗,“补天穿”是惠州一个很古老的民间习俗,说是人日多阴,好像天穿了洞,要帮它补一补,以免大雨成灾。于是以年糕祭神,叫做补天。
早在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中已有记载:“江东俗号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宋人李觏则有《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娲皇没后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有人说这是苏轼诗句,实误。)此外,明杨慎的《词品》和清俞樾的《茶香室丛钞》,也都有着关于“补天穿”的记载。
惠州方言的这种用法,若深加考究,似乎也颇有来历,汉扬雄《方言》有谓:“床……其杠,北燕朝鲜谓之树。”晋人郭璞注道:“中国亦呼杠为挑床。”民国《博罗县志·方言》则据此解释说:“树即床也,即床上铺设之卧具也,简言之,故曰树铺。”
树铺之“树”既为北方方言,那么这“树铺粄”是否亦与北方沾亲带故,有点渊源?未加详考。不过,惠州“补天穿”的日子确实有点特别,既不是广州的正月十九,亦不是江浙一带的正月十五或正月二十三,反而一如晋人所记,为正月二十,与相隔遥远的陕北相同。个中缘由,似乎也值得研究地方民俗的专家学者们去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