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中国新闻周刊》 > 《中国新闻周刊》精彩报道

“蒲公英”梦想

2012年01月13日09:42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王臣 甄宏戈

  为了不成为农民工第三代

  创办人之一、“大蒲公英”成员、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郝荃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招收第一届学生中,很少有孩子计划自己的求学生涯,大多数人想的都是,赶快混个初中毕业证书,赶快打工赚钱。然而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视野的拓宽,越来越多的孩子计划在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或者读技校,在最近的2011年,119名毕业生中,有107个孩子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读高中。

  “大蒲公英”也一直在努力为初中毕业的孩子们拓展继续求学的道路。比如,广东佛山国华纪念学校,一所面向全国农民工子女招生的公益性学校,免费提供高中和大学教育,每年会固定为蒲公英保留一个名额;北京新媒体技师学校,为接收蒲公英学校的毕业生,开设了一个蒲公英班,提供助学金,保证他们继续求学的可能。2010年5月,蒲公英产生了第一位被国外学校——世界联合大学挪威学院——录取的毕业生,招生人士亲自到蒲公英学校来面试。

  但是,这所非营利中学如何长远地走下去,以改变更多农民工家庭命运,郑洪仍不是很有信心。“城市社会和政策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仍然很大,对政策有决定性作用的人,距离流动儿童群体太远,根本不了解这其中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

  更现实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蒲公英中学已不再需要帮助,创办人的实力如此之强,并且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

  事实上,蒲公英中学的运营依然艰难。到这里来任教的老师,大多把这里当成在北京的临时落脚点,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就会离开,因为条件艰苦,有的老师两天都没坚持住就走了,最严重的一个学期,80%的老师都离开了,有个班一学期就换了4个班主任。当然,经过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老师都是真正热爱这些孩子和教育的人,李金廷的班主任老师陈卫华老师就说,“这些孩子不一样,他们懂得感恩,知道谁对他们好。”

  7年来,办学费用也一直在随着CPI上涨。从房租,到水电煤气费,到教师工资,再到生活补贴、奖学金、助学金等。学校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蒲公英社会企业,隶属于蒲公英项目,通过销售有蒲公英特色的产品,如学生们的绘画、手工,赚得利润反哺学校。这个企业唯一的员工窦春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通过企业给学校带来的资金约有100多万,然而,全校700名师生一年的办学预算已经超过500万元。

  能够坚持七年的动力,大概就是看到很多像李金廷一样的孩子,在蒲公英中学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及人生的目标。

  李金廷最近的目标就是考上国华纪念学校,如果能考上,就不用再为上学的费用发愁,如果考不上,仅靠父母作木匠的收入,大概很难再读得起书。

  夜里11点,他依然在昏黄的灯光下读书。家里没有暖气,他守着炉子、裹着棉衣,嘴里念叨着课文。父母把李金廷在学校里得的奖状、画的画都贴在床边的墙上,每天睡觉前,都要把脸凑过去,看上半天。 ★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