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区

数码风潮终结柯达百年传奇

2012年01月13日16:02
来源:新华网 作者:牛海荣

  转型之痛

  实际上,柯达已经算是数码领域的先行者,早在1975年,柯达就率先发明了第一台数码相机。然而,数码产品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柯达的预料。在对手们纷纷抛弃传统胶片业务,大举转向数码市场时,柯达还在犹豫不决。

  2000年底,胶卷需求开始停滞。两年后,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仅仅约为25%,而竞争对手富士已达到60%,柯达彩印店在中国的数量达到8000多家,这个数字是肯德基的10倍,麦当劳的18倍!这些店铺在不能提供足够利润的情况下,正在成为柯达战略转型的包袱。

  同样,尽管当时柯达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的销售额,仅次于索尼,位居第二,但这一成绩却是以每卖一台相机亏损60美元为代价换来的。

  为了加快跟上数码时代的步伐,柯达随后进行了两次重大战略转型。

  2003年,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业务重心全面向数码、医疗影像以及喷墨打印机等倾斜,毅然决然更换了公司已经使用了30多年的“黄盒子”和“K”标志,以彰显公司拥抱数码时代的决心;2007年,柯达公司实施第二次战略重组,全球裁员2.8万人。虽然2007年成功扭亏为盈。然而,不幸的是,柯达还在转型中痛苦挣扎时,一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市场需求极具萎缩,扼杀了柯达短暂的复苏势头。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柯达在其转型过程中因为作风保守、缺乏战略性前瞻,已经错过最为珍贵的历史机遇。而后柯达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经不足以挽回公司走向衰落的命运,而且柯达所选择的新商业模式也很难奏效。

  于是,柯达用自己潜心钻研的技术,为人们烹制出一场科技盛宴,最终却发现餐桌上没有自己的位置。

  也许并不是偶然

  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80%的时间中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后面。

  有人预言,柯达盛极而衰的历史,将成为商学院中研究企业战略失败的经典案例,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其实柯达沦落到今天,也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跟上,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时代后面。当摄影技术从“胶卷时代”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时,柯达表现出犹豫、踌躇、迟钝,而对手却已开始狂奔。直到苹果这些高端智能手机登上舞台时,柯达早已脆弱得不堪一击。

  其次,创新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将创新技术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也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柯达拥有一系列高价值的数字技术专利,在2008年到2011年间,柯达靠出售部分专利许可权和打专利官司,收入19亿美元,十足是个专利巨人。但尽管柯达是数码相机技术的鼻祖,并在过去的10年间陆续推出创新数字技术产品,但却始终没有寻找到新的盈利增长点。

  这让人不禁想起同样来自罗切斯特城的著名科技公司施乐。施乐发明了第一个计算机鼠标、第一个以太网、第一个个人电脑图形接口运行系统、第一台激光打印机……然而,除了打印机,施乐在其他源于这些发明的业务中,从未成为强者。

  此外,所谓“相关产业”并非真的那么“相关”,并非可以轻而易举地触类旁通,而贸然进入全新领域更多时候并不是个好主意。上世纪80年代,为弥补胶卷业务的迅速萎缩,柯达扩张进入化工、浴室清洁用品以及医疗检验设备等多个领域,结果证明完全是在烧钱。

  从某种程度上讲,柯达的衰落也许是时代的必然,人们为柯达伤感,不仅因为它为摄影行业带来巨大变革,更在于这家百年公司曾如此之深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柯达时刻”这一特有名词会随着柯达公司的破产而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毋庸置疑,又会有新的科技企业继续用人们无法预想的技术,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乔治·伊士曼在77岁时不堪疾病缠身,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在留下的遗言中写道:“我的使命已经完成,还等什么呢?”也许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他亲手缔造的柯达。

  《国际先驱导报》法律声明:本报记者及特约撰稿人授权本报声明:本报所刊其撰写的稿件和提供的图片,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有需转载者请致电至010—63073377)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