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农”发展持续动力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唐敏
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等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的。进一步看,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今后仍将长期存在,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因为此,2011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力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有关权威人士近日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上述权威人士表示,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今年将出台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农情,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
“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在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瞄准农业科技创新也成为今年农业部“三农”工作的重点。
围绕着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中央农业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对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发挥农业科技驱动力
回顾2011年我国农业生产成就,最突出的亮点是粮食总产量达11424亿斤,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852斤的新水平。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除了亿万农业工作者的辛勤劳作之外,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陈萌山介绍,2011年,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农业部门制定发布了14项重大技术方案,共派出110多个工作组和专家组,1万多名专家和3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
纵观当今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以小麦生产为例,播种前深耕松土,改善土壤墒情;播种时挑选抗旱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配方施肥;拔节孕穗期以后防虫打药“一喷三防”;机械化收割等等,都离不开科技“含量”。
在中国“粮仓”黑龙江,近年来应用大批现代农机推行标准化作业,有效提高了农村科学种田水平。本刊记者从黑龙江省农业部门获悉,现代农机作业促进了新农艺、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全省农村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到近70%。
科技成为农业生产的关键词,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是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反映。陈萌山表示,强化科技支撑是稳粮的一大“法宝”。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了高产创建这一大面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的新途径,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有新的提高,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5%,有效提升了粮食生产科技支撑能力。有了科技的支撑和助推,风调雨顺时可以稳产高产,各种灾害来临的时候也可以从容应对,最大限度降低损失,“促进2012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基础是稳定面积,重点是提高单产,关键要依靠科技,核心是抗灾减灾”。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不小差距,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依然不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水平依然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滞后”,韩长赋指出。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中央明确强调,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韩长赋说,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发展道路,不断提升科技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韩长赋提出了明确目标。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韩长赋指出,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我们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农业农村发展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必须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努力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韩长赋强调,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农业部已确定,2012年将千方百计使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的基础上,依靠科技,抗灾减灾,实现粮食生产的“两增一稳”,即夏粮早稻增产、秋粮稳定。
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农业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所以把科技创新作为突出的重点,在于现阶段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上述权威人士指出,科技的每一个重大突破,都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很多国家把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战略重点。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突出的位置。
权威人士强调,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在于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同时,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从中央的部署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在农业生物基因调控及分子育种、农林动植物抗逆机理、农田资源高效利用、农林生态修复、有害生物控制、生物安全和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基础理论和方法。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要求,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实行定向委托和自主选题相结合、稳定支持和适度竞争相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应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加大动植物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西北、西南、海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上述权威人士指出,“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立地”就是要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大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这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关键所在。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的状况,受访的农业科技权威专家认为,当前,应充分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作用,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强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健全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科技水平。
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把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工作考核,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
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作用,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辅导服务,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探索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
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在权威人士看来,这既包括农业科技人才,也包括农村实用人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应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大江大河大湖和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力度,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努力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启动耕地保护补偿试点。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同时,为准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应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