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华尔街的“熟练枪手”时代

2012年01月16日11:51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华尔街的“熟练枪手”时代

  这些基金经理逐渐获得“熟练枪手”的称号,因为据说他们很乐意先开枪(也就是早建仓位),然后再问问题

  文 | 【美】罗伊.史密斯

  20世纪60年代后期,共同基金业大力拓展基金销售,迎来了大发展,这时离基金公司20世纪30年代最倒霉的日子,差不多已有30年了。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各种市场都在上升中,美国各地的投资者都想参与股票市场—— 他们少有其他机会去赚取股市正在展示的高收益,而现在政府保证严格监管,保护他们免受无良的“食肉动物”于20世纪20年代给他们父母一代造成的伤害,现在他们有机会获取高收益了。

  股票型共同基金的资产在20世纪60年代,由160亿美元增长至450亿美元。对这些共同基金特别有诱惑力的,是快速增长型公司,如IBM、立顿工业、德州仪器、宝丽来之类,它们充分利用新技术,或者新的管理方法。共同基金开始在投资业绩和基金经理的吸引力上展开竞争,这些基金经理精明、年轻、有进取心,似乎能发现股市的最新趋势,据此快速行动,推升基金的收益率。他们与取而代之的经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投资经理大不相同,后者的典型特征是埋头苦干、小心谨慎、畏避风险。这些基金经理逐渐获得“熟练枪手”的称号,因为据说他们很乐意先开枪(也就是早建仓位),然后再问问题。

  敢于冒险的基金经理

  “熟练枪手”出手很快,他们会抓住行情的波动,而那时行情波动总体看来也是向上运行的。他们手上持有的东西,几乎每样都会拿来交易。在一年的时间里,他们能把整个投资组合换个遍,有些人的换手率还要高。另有一些基金经理管理特殊的基金,称为“对冲基金”,可以自由地进行保证金交易,卖空股票,交易其他种类的证券以及商品期货。

  所有“熟练枪手”之间都处于激烈的竞争状态,但不管怎样,表面上他们对自己都信心十足。亚当.斯密于1967年写了一本描绘他们的畅销书,名叫《金钱游戏》,借用电影《红男绿女》里的人物名称,给现实生活中的基金经理安上虚构的名字,如叫做“零敲碎打的罗伯特”、“了不起的温菲尔德”、“可怜的格伦维尔”等。

  “熟练枪手”胆大果敢,行动快捷,但他们也有专业风范。他们会阅读长篇研究报告。那些报告都是帝杰证券这家新公司出版发行的,该公司由三位年轻的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生于1960年创办,旨在提供坚实而全面的研究,既有翔实的事实和数据,又有对“概念股”投资的详细解释,恐怕他们的商学院教授也会引以为傲。

  帝杰证券是1932年以来华尔街上设立的第一家新型公司,它的整个做法与众不同,研究成果完全是以大型金融机构的专业投资经理为目标客户。“熟练枪手”阅读它的报告,不过,他们似乎更依赖在电话中听到的东西,每天多数时候话筒不离耳朵,像胶粘住了似的。虽然很多人在投资过程中会使用特别的角度,但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增长型股票”,也就是寻找每股收益每年增速超过15%的公司,在1962~1966年牛市期间,还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股票。

  在“摇摆舞”风行的岁月里,有一位明星“熟练枪手”,名叫蔡至勇,出生于中国,是富达资本基金的组合经理,这只基金发起于1957年。他对于市场时机感觉极为敏锐,似乎握在手中的总是好股票。这只基金成了富达基金公司的旗舰,把很多资金吸引了过来。1965年,这只基金上涨了50%,持仓周转率为120%。蔡至勇专攻数只精选过的增长型股票,进行大手交易,逼迫经纪券商达成对他非常有利的佣金协议。

  他的业绩好得惊人,但是可惜,他不是约翰逊;富达基金公司的主要所有人爱德华.约翰逊(共同基金业的一个传奇人物,业内总是称之为“约翰逊先生”),有个名叫奈德的儿子,将从父亲手中接管公司。因此,蔡至勇于1965年年底辞职,宣布自己将发起和管理一只新基金,取名曼哈顿基金,希望为这只基金募集2500万美元左右的资金。这只基金太热门了,那样的目标筹资额显得太少,所以,认购期结束,基金一开张便有了亿美元的资金可以管理。

  很遗憾,曼哈顿基金的问世与牛市的终结一同来临了,而正是牛市让蔡至勇变得炙手可热。曼哈顿基金根本就没有达到过投资者追求的那种成功,因此他们也都赎回了基金份额。这引得持怀疑态度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评价道:“所谓天才,就是上扬的市场行情。”

  “熟练枪手”催生的第一位亿万富翁

  1968年9月12日,电子数据系统公司首次公开发行65万股股票,承销商是二三流投资银行普莱斯普里奇公司,总发行价值约达到2亿美元。这家由罗斯.佩罗特创立的小型数据处理公司非常热门——它为很多州处理政府资助的老人医疗保健和穷人医疗补助的数据及相关支付—— 所以,增长速度非常快。

  “熟练枪手”们热衷于科技板块的股票,不管持仓多少都不满足。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在媒体上频繁抛头露面,有多达15家以上的投资银行的项目人员跑到达拉斯,竭力向那位精明而脾气暴躁的“乡巴佬”似的创始人推销首次公开发行业务。他们说,现在市场环境好,他们能够按较高的价格做发行,比方说,30倍的市盈率,或者50倍,甚至70倍。

  市盈率一超过30倍,大多数创业家都会极其热心,而佩罗特却想作一番哲学上的探讨。公开发行合乎道义吗?尽管这辈子活到现在还从来不跟富裕沾边儿,但他似乎对金钱嗤之以鼻。毫无疑问,在公司经营管理上,他也不想有任何来自投资者方面的干预。在佩罗特面前做工作的最后一些投行人员中有一位,是普莱斯普里奇公司的肯尼思.兰格恩,他曾做过销售员,说话语速很快,善于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曾向自己的公司报告说:

  “佩罗特说给我30分钟时间,让我向他阐述股票发行事宜,可是,接下来他自己用光了那30分钟,自说自话,说个不停。于是,等时间到了,我起身说我该走了。他说为什么就走了,我说,你看,你说只能给我30分钟,现在时间到了。他说,你不能走,我还没讲完。这样,我就留下来,他又接着说。后来,我终于可以展开业务推销了,我们一直谈到吃过晚饭,谈到深夜。”

  兰格恩开始大力推销,他知道必须说出让人心悦诚服的话才行,美国顶尖投资银行的人多数也是这样做的。他心想,把股票卖到100倍的市盈率,市场也会证明是合理的,他就这样对佩罗特说了。但是,还得花费更多时间和他在一起,才能赢得他的信任,说服他公开发行股票他是能够承受的。

  佩罗特不了解其他投行的血统、家系,也没多大兴趣。他喜欢兰格恩,一旦他们交流了一段时间,相互意见统一了,这单生意就是兰格恩的了。数月之后,最终公开发行时,这确是一次非同一般的发行。在总股本1150万股中,只拿出65万股来发行—— 发行比例不足6%,对于市场交易来说,是一个极小的盘子——其中一半股数由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售出,另一半由佩罗特本人售出。从每股美元的发行价看来,这只股票是按118倍市盈率定的价。

  股票上市后,股价又上扬了。佩罗特兴奋不已,每天都与兰格恩通话,到纽约时也会去看他。兰格恩劝服一些规模较大的机构买入这只股票,于是股票涨了又涨,到1969年时,已涨到每股160美元。佩罗特持有900万股,按此时的股价计算,纸面财富已接近15亿美元。他把自己看做勤奋工作白手起家的年轻人的成功典范。的确,他是第一个利用机会,通过华尔街让自己变为身价10亿美元以上富翁的人。

  自此以后,佩罗特便是一个富有的人,至今仍以脾气暴躁的土里土气的乡下人形象示人,但是,他因华尔街而一夜暴富,几个月之后,又成为一天输掉4.5亿美元的第一人,却也是拜华尔街所赐。

  对于股市来说,1969年是日子不好过的一年。越南战争和国家经济不是很协调;美国各地社团的反战抗议在升温,从黑豹党人到学生,都在游行示威,反对越南战争。但是,尽管有种种坏消息,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股票并未下跌——仍然以160美元左右的价格交易着。4月22日,公司公布业绩,也很不错,不过并不特别诱人,股票犹豫了片刻,立即像卡通动物似的,沿着陡崖往下掉,到半空又悬在那里,仿佛快踩水车一般抓狂,最后地心引力终于结束了这个可笑荒诞的局面。股票几乎刹那间跌去了五六十美元。

  “屋顶塌了”,兰格恩说,然而,无论是他还是别人,都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其实,答案在于场外交易市场崩溃了。这个市场是一个笨拙而效率不高的交易系统,使得规模较小公司的股票,即便交易行情本来很好的,也可能因消息和业绩报告稍有风吹草动,就变得不堪一击。必须有更好的办法来维护市场。

  纳斯达克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期间,美国的股票有些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这是一个上市标准相当严格的市场,有些在美国股票交易所交易,这个市场的准入条件不是那么严格,又有些在非正式的“场外交易市场”交易,这里的入市标准根本没有严格可言。很多规模较小的公司,包括电子数据系统之类的一些小公司刚刚完成公开发行,往往至少得依附场外交易市场一段时间,然后才有资格到那两个主要交易所之一上市交易。

  场外交易市场依靠美国国家报价机构每天发布的场外交易市场股票的买卖报价进行交易,而这些报价全由各只股票的做市商在前一天准备好后交给报价机构,报价机构又把报价都印在粉红色的单子上发布出去。据纳斯达克市场首任主席高登.麦克林说:“在那个年代,场外交易市场股票报价的发布方式,是每家经纪券商先写下自己所交易公司的买卖报价,然后有人过来,拿走报价单——再后来,夜间又将所有报价分发给经纪券商。每天早晨来上班时,总会看到我们所说的‘粉单’。问题是,粉单是在不同时间里收集的,又在不同时间里印出来,待到我们拿到粉单时,报价已经旧了。”

  1963年,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发表一篇论文,探讨股票市场的交易条件,提出了通过电脑联网电子交易系统进行场外交易的可能性,这样的系统会提供更好的交易透明度和价格发现功能。

  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己做主,力图创造一个电子交易系统,交易系统旨在通过数千公里的电话线,把经纪券商的台式电脑与设置于康涅狄格州的中央数据站相连接,基本上能实时传输数百只股票的众多做市商提供的报价。有人认为,这实在是一个奇迹;也有人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但是,1971年4月,美国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即纳斯达克市场)还是开张营业,开始交易了。到第二年年底,它大约已占到三大市场(即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所有交易股票的25%,大约是美国股票交易所的两倍。纳斯达克这时是美国第二大证券交易市场,有很多公司想在此交易,尤其是完成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它们想有一个好市场让自己的股票上市交易。

  后来,科技公司,如英特尔、思科、微软等,之所以被吸引到纳斯达克上市,是因为这些公司无法理解,为什么像纽约证券交易所那样的市场,人们站在交易席位旁,相互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会比计算机支持的系统更有效率?而计算机支持的系统浑然一体,每周运转7天,每天工作24个小时。

  为了让科技公司易于登上纳斯达克市场去交易,高登.麦克林取消了公司必须赢利的规定,使上市标准变得“对客户友好”了。30年后,纳斯达克市场的股票交易股数,接近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不过总市值还要稍逊些。

  “集团企业”的精神及其基因

  “熟练枪手”以及在销售和交易方面为其提供服务的人,处在最热闹、刺激的地方,也是富有魅力的地方。而投行人员所处的地方,却是需要孜孜不倦地投入枯燥冗长的工作,不过,投行业务也会受到“熟练枪手”以及为其服务者所激发的市场活跃氛围的影响。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增长型公司的投资胃口很大,于是,华尔街人不得不走出去,自己创造出一些增长型公司来。此时正在发展中的技术板块,涉及计算机、电子、图像处理、打印机等,激动人心,大有前途,但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公司来满足投资需求,所以一类新的增长型公司应运而生了,这就是所谓的“集团企业”,通过收购大量各种类型的企业拼凑而成。

  像“熟练枪手”一样,集团企业(这在当时是一个多少有点儿贬义的说法,集团企业自己谁也不喜欢这种称呼)大量买卖公司,出手很快,保持着很高的交易频率,常常同时有好几个交易等待敲定。大约10年之后,多数集团企业都变得难以控制,只好予以解散了,但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它们却很热门,的确,它们也有存在的道理。

  在“熟练枪手”看重成长性甚于一切的时代,集团企业自我营销时,便以增长型股票的形象来做宣传。作为增长股,集团企业受益于高市盈率,这意味着,当集团企业收购另一市盈率较低的公司时,根据当时宽容的“权益合并”的会计准则,合并后的每股收益则会提高。

  这样一来,不管收购来的公司是做什么的,自身成长性究竟如何,只要收购交易愈多,每股收益便增长得愈快,使用杠杆的时候尤其如此。由此可看出,所谓的集团企业理念,多少是一个为引人注目而搞出的噱头。但是,这种自我推销的花招,在多年里都没人计较,所谓“成长性”倒是得了报酬,就是股价的不断上涨。

  20世纪60年代,为数众多的集团企业被“组装”而成,以致到1969年年底,《穆迪行业手册》列出了数十家集团企业,称为“行业多样化公司”。别的不说,单是这数十家集团企业就收购了几千家公司,促成美国战后发生了第一波并购浪潮(也是20世纪的第三波),这波浪潮在20世纪60年代致使万家公司消失。

  集团企业精神及其基因,20世纪80年代又将重现,表现形式是“杠杆收购”,20世纪90年代则以“私募股权投资”的面目再现了。

  摘自《纸金》

  【美】罗伊.史密斯 著

  张伟 译

  中信出版社2012年1月版

(责任编辑:付吉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