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解说:盼盼,4岁,患有痉挛性脑瘫,身体僵硬,不会表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今天她被志愿者从一个叫儿童希望之家的康复机构送到了她的新家,盼盼将在这里度过新年。
同期:还认识姐姐吗?
同期:估计都忘了吧。
解说:这是幸福的四口之家,姐姐上初中,弟弟上小学,一次偶然的志愿者体验让姐姐和盼盼相识了。
同期:让她坐一会,可能一路上抱着她,累了。
同期:不认识了。
同期:我觉得她长得特别可爱,然后老笑。
解说:因为姐姐的惦记,爸爸妈妈萌生出接盼盼回家过年的想法,通过跟儿童希望之家的多次沟通后,他们得知通过相关审核以及手续,盼盼可以来他们家过年。
同期:姐姐一直说,她来了要带她睡。
解说:盼盼到家后,大家发现在全新的家里,她不仅没有表现出害怕和不安,反而显得更加开心,见此情形,爸爸决定签订盼盼的寄养协议。
志愿者:我希望这是一个开始,这次能在我们家过年,待的时间长一点,完了以后,将来也希望能够跟他有比较长期一点的关系。
解说:盼盼是外地福利院送来北京儿童希望之家进行康复治疗的孩子,能够像盼盼一样过年被接走这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的孩子将在这里过年。
同期:叔叔,你好。
同期:你好。
解说:这个家里生活着15个孩子,最小的5个月 ,最大的8岁,他们都是因患有先天性疾病被父母遗弃的孤儿,因为身患重病,很多孩子在当地的福利院无法得到完善的康复治疗,儿童希望之家便成了他们在北京的康复之家。
20岁的王晓光是河南安阳工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孩子们亲切地叫他晓光哥哥,今年寒假他没有像往年一样回家过年,而是来这当一名志愿者,他要和这的老师一起照顾这群特殊的孩子,迎接新年。
记者:你以前给小孩穿过衣服吗?
王晓光(志愿者):就是暑假的时候在这,夏天的衣服好穿,冬天(衣服)真的有点厚,刚来,我还没来几天,还不习惯。
解说:晓光在大学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去年暑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和这个特殊的家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一个月的志愿者生涯让他和这群孩子产生了感情,一放寒假,他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
同期:开饭喽,开饭喽。
同期:要吃饭了。
同期:面条。
同期:吃饭了。
同期:都坐好了,大家都坐好了,先坐好。
同期:海灵坐好了,快点。
解说:汐汐患有脑瘫。她不仅站不起来。而且也听不见看不见。她的世界是单调的,去年暑假45天时间里,汐汐认识了晓光。
王晓光:还没走近的时候,我就说“汐汐起床了”,她就一个人在床上笑着,手脚动着 ,然后就感觉特别感动,让她知道,让她感觉到有一个人一直在陪着她,就是这个过程其实也挺好的。
解说:当晓光把这样的感受分享给他的同学之后,这个假期有五名同学和晓光一道登上了北上的火车,他们也想体验这样的感动。
厉肖洁(志愿者):几乎说没有离开过父母,但是也想挑战一下自己。
解说:在此之前除了晓光,没有人接触过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
李灵玉(志愿者):他们多交流吧,虽然他们有时候自己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相信跟孩子这样交流,就是有点作用的,虽然现在看不出来吧。
解说:下午,一位发型师志愿者来为孩子们剪发,准备迎接新年。
同期:没事,没事,坚持一分钟。
同期:不要动,得有人把着。
解说:高扬是一位专业发型师,几个月前从朋友那里得知这里的孩子剪发难,他开始承担起了这项工作。
高扬(志愿者):主要是给他们方便,要是小孩的话都出去剪,也没法带。
解说:一边排队剪发,另外一边晓光和同学们给孩子们挨个洗澡。把15个孩子全部收拾停当,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就在这个工程刚刚结束的时候,发现有几个孩子发烧了。
同期:他三十八度。
同期:荣儿刚才四十度。
同期:三十六点九度,正常,三十七点五,正常了。
同期:荣儿也下来了。
同期:子祥,三十六点八度,子祥也没事了。
解说:每天从早上睁开眼睛开始,他们就像上了弦的发条一样,一刻不能松懈,他们永远不知道今天会发生些什么,谁会生病,谁会争吵 ,谁会哭闹,其实他们也不过是一群大孩子。
杜鹃(志愿者):但是说实话,照顾孩子确实也挺累的。你比如,你想要好好照顾他,你必须无时无刻地关注他。
同期:妈妈。
同期:你叫谁妈妈呀。
解说:儿童希望之家,这群大孩子和小孩子们将一同度过农历龙年新春。
第二篇
解说:在工地忙活了一年的老崔和媳妇终于在今天结束了工作,他们带着工友老牛的儿子牛学奔一道打算在北京理个发,为回家过年做准备。
老崔:剪一个头多少钱?
服务员:三十。
老崔媳妇:光剪前面呢?
服务员:可以。
服务员:要是剪前帘就是二十,如果全剪就是三十。
老崔:咋这么贵了。
解说:因为感觉太贵了,老崔媳妇决定不剪了。
老崔媳妇:哪也不去了,回去看电视。
老崔:找不到地方理发,理发太贵了。
老崔:就剪前面一点就要二三十块,你说剪得起吗?太贵了。
小牛:走吧,前面那个(理发店)理一下吧,剪个齐刘海算了。
解说:在老崔媳妇的坚持下,他们三人最终放弃了在北京剪发的念头,返回到租住的地下室收拾回家的行李。
老崔:房子都退掉了,最后两个晚上,15号就走人了。
解说:还有最后两个晚上,老崔和媳妇就将离开这个巴掌大的房间,和工友老牛父子一起登上回河南老家的火车,距离他们房间不远就是老牛父子的房间。
记者:哪个是你和你爸爸的床啊 ?
小牛:那个。
记者:里面那两个,是吧?
小牛:我就是出来干这两个月,然后回去我该想想要干什么,我回去要上学吧,不能再干这个了,干这个太没前途。
解说:牛学奔今年刚刚18岁,两个月前他才来到北京跟随父亲老牛一起体验工地打工的生活,这样的体验对他触动很大,看到牛学奔的改变,最高兴的人莫过于老牛了,他是工地上的一名水电工,今天是年前工地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趁着吃饭的间隙,我们见到了老牛。
老牛:没座了,他16号回家了。
记者:您后天走的话,那明天呢?明天在家休息,还是去?
老牛:明天不休息,明天带着儿子去玩。
记者:玩一天,玩什么呢?
老牛:明天和老崔一块说好了,带他去海洋(公园),我听说有个海洋公园。
记者:海洋馆,是吗?
老牛:有个海洋馆,看看他没见过的东西,去看一下。
解说:辛辛苦苦忙活一年,老牛希望回老家前能够带儿子去趟他梦寐以求的海洋馆,除此之外,老牛还惦记着在老家的女儿的一个心愿。
老牛:反正来的时候是说好了,(给女儿)买一个 个子高一点的毛毛熊。
记者:女儿多大了?
老牛:女儿10岁。
解说:老牛的这两个心愿都准备在明天完成。
第二天早上九点,老牛带着儿子以及工友老崔夫妇一起准备搭乘地铁,去他们谁也没有去过的海洋馆。
为了这趟出行,老牛洗了澡,换下工服,老崔媳妇特意把头发扎了起来,带上了顶雪白的帽子。
虽然来北京有一年时间了,但他们每天基本保持在工地和地下室这两点一线的生活,几乎没有坐过地铁。
牛学奔:海洋馆我主要就是想去看一下鲨鱼,以前总是在电视里见的嘛,所以想亲眼看一下。
老牛:(门票)120元
老崔媳妇:那(咱们)不看吧。
老崔:要是可以你问问他,能不能自己进去看看,把里面拍下来我们就都能看了。
老牛:你看中不中?
牛学奔:要去一起去嘛,要去一起去。
老崔媳妇:你去吧,这么多人,四五百咋看嘛,门票钱把衣服都能买了。
老崔:快,你是总代表。
牛学奔:要去一起去嘛。
老崔媳妇:你一个人去看就行,四五百咋看嘛。
牛学奔:那就不看了。
老牛:回家了就看不到了,你一个人去吧。
牛学奔:跟你们一起来了,我一个人进去行吗?
老崔媳妇:那有啥不行。
老崔:那可不是说啥不好意思,咱们一块来了,门票要是几十块钱的话。
牛学奔:算了,我还是很讲义气的。
老崔:讲义气有啥用。
老崔媳妇:他嫌太贵了。
牛学奔:走,咱看老虎狮子。
解说:120块钱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在工地不吃不喝,起早贪黑忙活一天的工钱,虽然牛学奔很想去,虽然老牛很想满足儿子这个心愿,但是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放弃。
牛学奔:什么时候等我一个人来,我自己去。
老崔媳妇:好像还有机会呢。
牛学奔:怎么没有机会。
解说:老牛决定陪儿子去动物园弥补此行的遗憾。好不容易来趟动物园,但是大熊猫却很不给面子一直在睡觉,牛学奔很想给大熊猫拍张正面照。
老崔:拍得看不清楚。
解说:在熊猫馆的出口处,售货台上摆放着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毛绒玩具,吸引住了牛学奔的眼睛。
牛学奔:你带钱了吗?想买一个大的。
老牛:哪一个?
解说:看着熊猫毛绒玩具,老牛想起了女儿期盼已久的新年礼物。
牛学奔:来给我拿一个,这个多少钱拿一个?
售货员:20元。
解说:一只巴掌大的熊猫玩具花了老牛20元,这多少让他有点儿心疼。
老牛:在那边买的东西当然贵了。
牛学奔:20块钱,贵吗?
老牛:当然贵了。
牛学奔:给她买什么呢,回家就给她带个这个吧。她的那个大熊不给她带了。
老牛:买,买。
解说:想到这是给女儿带的礼物,他掏钱的时候丝毫没有犹豫。不知道这只熊猫和老牛女儿梦想中的毛绒玩具是否一致。
第三篇
解说:年关将至,网络上诚征男友、女友回家过年的帖子又热闹起来,对于那些在都市工作的大龄未婚青年,春节回家如何面对父母、亲戚朋友的盘问成了他们的一块心病。36岁的周学武是北京一家跨国保险公司的业务代表,以往春节,她基本上都会回湖南老家陪父母过节,不过今年,她却改变了主意。
周学武:已经想好了不回 ,已经跟我老爸老妈达成一致。
记者:那他们过来吗?
周学武:他们也不过来,他们要过来的话,也是明年天气比较好的时候吧。
记者:暖和一点。
周学武:对,对,对。嗯。我觉得春节买票是很麻烦的一件事,当然可能也还会有一点点,其它的原因就是一大堆亲戚要问你“啊,怎么样?男朋友进展找得如何?”那反正再拖一拖。
解说:周学武的家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老住宅小区里,原本一起租房的女孩今年和男友一起拜见未来的公婆去了,房子显得空荡许多,除了上班之外,周学武的业余时间也安排得很紧,她要去学英语学烹饪,同时她喜欢漫画,喜欢甜品,喜欢孩子。
记者:有的时候会不会产生一些焦虑的情绪?
周学武:也会有吧。我觉得那个情绪产生一般都是在我父母催促我的时候或者是在我回到老家,然后我的亲戚长辈,他们来催促我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这个事情,看来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真的去已经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没有什么可再拖延的事情了,但是平常的时候可能都还好。
解说:虽然亲朋好友不停地催促,但同事们都给予了另外一种态度——-理解。
李世新(周学武同事):这些事情我非常理解,就说这种情况,人要过30岁,如果要是没有(对象)的话,回到家会给很多的压力,这样的话,要是搁在我这儿,我肯定也是不愿意回家的。
焦鹏程(周学武同事):这个事情觉得,无论作为谁都应该站在双方角度去考虑一下,父母不应该老是觉得女儿或者儿子应该如何如何,儿女也应该理解父母的心情,这样大家能够坐下来沟通一下,可能会更好一点儿。
李颖(周学武直属领导):我觉得他们现在是更务实了,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务实,其实我们那时候就觉得两个人好,好就好吧,那咱们就结婚了,就过日子了,但是其实过日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并不是说像想象的这样。
解说:这天下午,周学武接到一个客户的电话,邀请她去一家烹饪厨房学做菜。
赶在年前学做菜,正好可以在大年三十儿那天大展身手,周学武说她的身边也有几个不回家过年的单身朋友,大家打算聚在一起,尝尝她的拿手好菜。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人的传统小年,下班之后,周学武去家附近的超市买了不少年货,然后大包小裹地回到家里。
记者:现在是干嘛?把它摆出来是吗?
周学武:对,对,对,到时候就可以不用再来摆了,先拿出一点来。记者:这些东西摆出来挺有过年的气氛。
周学武:是啊,平常很少这么隆重的。
记者:每年回去过年的时候,是不是爸妈也会摆一些,好多东西在桌子上?
周学武:对,对,对。那肯定比我要丰盛多了。
记者:真的做好一个人过年的准备了吗?
周学武:做好了,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
解说:收拾完年货,周学武开始着手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作为三十儿晚上年夜饭的提前演练。
周学武:一个人一个鸡蛋就足够了,一天只能吃一个鸡蛋。
记者:经常一个人做饭吗?
周学武:会啊。
记者:自己做饭给自己吃?
周学武:对,还有时候是两三菜一汤。
记者:一个人吃?
周学武:对啊,能吃完吗?
周学武:每样都少做一点,因为一个人也要营养均衡嘛。
记者:如果(年三十儿)要在家做饭的话,到时候做什么菜吃啊?
周学武:会有鱼,然后有腊肉。
记者:是你们湖南腊肉吗?
周学武:对啊,八月十五回家时候带过来的,腊鱼、腊肉什么的都有。
解说:一会儿的工夫,周学武已经做好了四个菜。
记者:现在好多的男孩女孩大龄的没结婚的,就是好多可能为了回家给父母一个交代,会去网上租个男女朋友,带回去先蒙混过关,你做过吗?想过吗?
周学武:我基本上不会想这种事情。
记者:为什么?
周学武:我觉得是什么状况就勇敢面对嘛,对呀,其实家里人他也是跟你一起去成长一起面对的,而你去这样做,他(们)如果知道的话,心里面会更难过,所以不如去直接面对这样一个事情,然后也让父母了解你的一个处境和状况,我会觉得这样是更好的。我一定会结婚的,但是我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结婚。
记者:就是不管自己多大了,到什么岁数都坚信自己还是一定会结婚。
周学武:至少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还抱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吧。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