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春节 > 春节消息

龙年年味呈现V型反弹 专家称中华文化自强表现

2012年01月24日07:09
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调查显示今年“回家过年”呼声高涨,专家称这是中华文化自信自强的表现 据新华社

  爆竹声中龙年到。13亿中国人是否依旧坚守着吃年夜饭、看春晚、放爆竹、拜大年等传统习俗?

  记者调查发现,与出国旅游、上网“冲浪”等新式休闲过年方式相比,“回家过个传统年”的呼声在龙年里更加高涨,春节传统民俗正悄然回归。

  过年,雷打不动一定回家

  “过年,雷打不动,一定要回家!”在上海工作一年多的白领季婷在除夕之夜坐飞机回到老家重庆,借微博群发私信,向亲朋好友问候。“回不了家,也要团圆。”来自安徽凤阳的农民工歌手宋亮亮虽然没有时间回老家过年,但也赶在年前将父亲和哥哥接到上海团圆,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回家”已成为龙年春节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国家有关部门预计,2012年春运期间,客流总量有望达31.58亿人次,超过2011年。从媒体和网民热议“曲线回家”,到央视春晚主题定为“回家过大年”。无论是明星,还是普通人,都企盼合家团圆,共度欢乐时光。

  微博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春节要将时间和金钱花在陪伴和孝敬父母上。在手机短信拜年成为主流的同时,仍有近五成的受访网民表示,“登门拜年”“正月回娘家”的传统习俗不能丢弃。

  与“回家热”相得益彰的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龙文化”在龙年新春到来之际愈加红火起来。大街小巷,龙灯、龙船、龙挂件令人眼花缭乱,竹龙、糖龙、剪纸龙各具神采。城乡各地可谓龙“山”龙“海”,一派喜气洋洋。

  转型,年味也在与时俱进

  专家分析,当代中国的“年味”也在与时俱进,“转型升级”,从原来单纯注重团圆和吃喝的习俗,逐步向欢聚、玩乐、交友、出游、购物等综合性的新习俗转变。比如烟花燃放“由紧入松”的人性化规定,就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古”,而是推崇人与生态之间、人与人之间更加和谐的年俗文化。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说,燃放烟花爆竹是传统中国年最独特的民俗之一,明令禁止只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近年来“由紧入松”的举措,充分说明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正进一步尊重和顺应民间习俗的发展潮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分析,将环境保护和高新科技等元素融入春节,将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年俗发展的大趋势之一。他认为,作为诞生于农耕时代的重要民俗文化之一,传统春节习俗能否与现代化的民众生活相融合,是一大课题。前些年,“洋节”特别吸引中国年轻人,而这些年,传统春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好玩了,除了继续重视家庭的孝文化,春节的社会交往功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年俗复兴

  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所长田兆元教授分析,前些年,春节的“年味”确实有所淡化,但近年来又逐渐得到重视,“年味”呈现“V”型反弹。这得益于国家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实施,以及百姓文化观念的逐渐转变。在经济高速成长的背景下,“合家团聚、敬奉祖先”等传统重新受到重视,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表现。

  “中华年俗文化的复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范围最大、传统与现代生活高度结合的一种文化实践。”田兆元教授认为,“年味”回归彰显了中国民众正在从文化自觉,向着文化自信、自强逐步发展的心理路径。“我们在寻找一度失去的自我,我们需要从文化中获得精神领域的自信、自强,更需要使自己的心灵有所依托。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春节年俗,便首当其冲地得到重视。”他这样分析。

  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专业副教授王娟分析,春节年俗正在从一种庄严的文化仪式,逐步“进化”为社会整合的催化剂。春节年俗应更加关注未来、更为下一代所喜闻乐见。包饺子、守岁、拜年的传统礼俗,过去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逐步传递给下一代。而今,“年味”的复兴必然要依托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媒介,实现新的跨越。

  “对于时间、岁月的依恋和对未来的期盼,是人类普遍的情感,随着中国人在精神领域的追求进一步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将在当代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可持续。”田兆元展望。

(责任编辑:UN021)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