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5日专电菜价保险:保重点非大包大揽
新华社记者李荣
目前,上海本地产绿叶菜的日上市量达4700吨左右,青菜每公斤田头交易价保持在1.3元至1.6元。这样量足价稳的市场状况,与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淡季菜价保险机制有直接关系。保了菜农积极性,菜种多了,菜价就稳了,也就保了城市消费者买菜的支出。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菜价保险的机制要推广开来,必须把握一个原则:要保重点而非大包大揽。
量稳是价稳的基础 今年春节期间上海郊区在田蔬菜面积近54万亩,其中绿叶菜面积超过25万亩;本地产蔬菜日上市量9800吨左右,其中绿叶菜4700吨左右。上海市蔬菜办公室人士说,“这样的量是比较充足的,可以对市场起到明显的调控作用”。根据春节期间的市场信息,各个菜区还合理安排各类蔬菜的采收、贮运和上市,加大产销对接力度,进一步提高市场供应的均衡度。
相关专家认为,在蔬菜供求上,量稳是价稳的基础。但是也会产生矛盾,量大了,菜价是稳住了,但菜农利益如何保证,如何使种菜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必须正视。否则,时间一长,几个大起大落,生产基础破坏了,到时高菜价都刺激不出产量。
上海在强化农资、蔬菜标准园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性直补的基础上,在全国首创并不断完善绿叶菜淡季成本价格保险机制,兼顾市民利益和农民利益这两头,突破了农业保险的范畴,做到“申保尽保”。上海市级财政给予50%保费的专项补贴,各区县结合各自情况,再给予相应配套补贴,菜农自己支付的保险费一般在10%左右。保险价格的“基准”采用上海市统计部门提供的18家标准化菜市场前3年绿叶菜的平均零售价,若在绿叶菜上市期内零售价低于前3年同期平均零售价的,则按其跌幅同比例对菜农进行相应补偿。
摸清菜市规律是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无论遇到菜农、农业部门的官员还是保险公司的人员,都认为“蔬菜的供求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儿,绝不能用简单化的思路去调控”。完善菜价保险机制也不例外,摸清菜市规模是基础。
上海最新的“冬淡”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方案正在实施中,“保淡”期限已适当延长,“冬淡”期限覆盖从去年12月15日至今年3月15日的这一个时间段,“冬淡”保险品种适当调增为青菜和杭白菜两个品种。在此前的“夏淡”保险中,保费收入为1128万元,出险面积达到8.3万多亩,涉及赔付金额812万元。据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人士介绍,绿叶菜价格保险的简单赔付率如不超过80%,此项保险业务就不会发生亏损。上海去年“夏淡”绿叶菜价格保险的简单赔付率为71%。
在实际操作中,保险机制的运作须与菜市的运作“合拍”。据保险公司人员说,为保证蔬菜的均衡生产和均衡上市,保险的操作也要“均衡化”。绿叶菜最怕的就是集中上市,导致菜价大起大落。农业主管部门收集市场信息,发布种植指导,对绿叶菜的品种、阶段性种植面积和茬口等环节进行引导,保险公司则对按照计划进行种植的绿叶菜进行价格保险的配套,这种“均衡保险”的做法就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
“均衡保险”要求保险操作的精细度,上海安信农保公司坚持“见菜承保、上市理赔”,做到四个“一”,即“一品(品种)、一户(农户)、一期(生产期)、一单”,分开投保,清单到户。蔬菜上市之后,根据价格数据进行计算,将损失情况及时通知各区县的分支机构,由各分支机构核实绿叶菜的上市情况,对遭受损失的农户,开通理赔的绿色通道,第一时间将赔款发放到农户手中。
菜价保险绝非大包大揽 上海在菜价保险上的创新探索,已引起不少地区的关注。上海市蔬菜办主任陈德明对记者说,这个探索确实有意义,也有效果。不过,如果要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必须注意一个原则,就是菜价保险保的是三个重点,即重点的生产时段;重点的蔬菜品种;重点的蔬菜生产区域。菜价保险绝不能大包大揽,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
他说,上海的菜价保险是很明确的,保“夏淡”和“冬淡”两个淡季,目前保淡的期限基本设定为6个月;在品种上保的是消费需求量最大的品种,比如“夏淡”保的是青菜、鸡毛菜、米苋、生菜、杭白菜5个品种,“冬淡”保的是青菜和杭白菜两个品种;在种植上,鼓励生产向组织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下一步计划实行差异化的费率政策,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生产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生产销售具有计划和针对性,市场意识强,风险相对较小,保险公司可对这样的产业化组织实施费率优惠。
有关专家认为,菜价保险是一个新生事物,进一步探索完善的空间还很大。比如,保险公司还可不断优化赔款流程,提高赔付效率。价格保险属于指数类保险,其理赔的处理相对较为简单,一旦出险,其出险面积等要素是比较明确的,完全可以实现系统的自动化处理,将赔案处理的时间缩短一半左右。此外,目前作为保险价格“基准”的标准化菜市场的零售价格,虽然与田头交易价格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涨落幅度并不完全一致。今后,在现有价格采集系统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在条件较为成熟的菜区探索采集田头交易价,积累数据,实行比较分析,为菜价保险的进一步完善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