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晚,中国农历春节的除夕夜,在中国南极中山站的全体考察队员在中山站庆祝春节。图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中山站向全国人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拜年。记者 阮煜琳 摄 中新社南极中山站1月26日电 题: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的特殊春节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零下40℃、海拔4087米、气压572百帕。23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26名队员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昆仑站,迎来了龙年春节。在“人类不可接近之极”冰穹A上度过的这个特殊春节,可能也是一些内陆队员此生度过的最寒冷、最艰难的一个春节了。
自2011年12月16日从中山站附近的内陆集结地出发,至除夕前夕,整整38天,许多内陆队员还没有洗过一次头发。
“除夕前一天,很多队员集中在餐饮舱洗头,这可是难得的享受,也算是春节前的一番庆祝吧。”内陆队员、中国海洋报记者金昶在邮件中写道,在遍地是雪的南极,洗洗涮涮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来没有足够的化雪设备,二来也没有专用的舱房供队员们洗头洗澡。洗澡是绝对不可能的。 “昆仑站最低气温通常都在-30℃以下,一点点小风吹到脸上都会感觉生疼。”金昶说,参加昆仑站二期工程建设的队员们每天工作时间最长,面部裸露在冷空气中很容易受伤,内陆队员周景武的手就被冻得又红又肿。
金昶说,为了保持手指灵活,在冰芯房工作的安春雷处理冰芯时只能带着薄薄的线手套,冷痛难耐时,常常靠灯光暖手;在极度低温中,钢铁发出刺骨的寒冷。第一次进行深冰芯钻探时,姚旭带着线手套扶着钻筒,下钻之后,24岁的姚旭,那个坚强的大男孩跪在地上,把手伸进了怀里。
天文小组任务繁重,负责南极巡天望远镜安装的杜福嘉,嘴唇先是发黄,后来结成紫色的痂;负责光学调试的李正阳为了“找星星”熬了几个通宵;负责机械部分的张毅和负责软件部分的胡义每天早出晚归,吃饭常常是最晚的。
内陆队里的几位机械师活儿最多,一路上开车、修车、整理物资。到了昆仑站,他们有的开吊车,有的打冰芯,还有的要帮助其他小组检修发电机。
内陆队2011年12月16日从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内陆集结地出发,经过20天艰苦跋涉,行程近1300公里,于2012年1月4日晚抵达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的中国南极昆仑站。
在低温酷寒和高原缺氧的艰苦环境中,经过20天艰难作业,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昆仑站队完成了各项主要科考和建设任务:深冰芯钻探项目完成了120米冰芯钻取、扩孔以及导向管安装任务,为今后在南极冰盖最高点钻取深冰芯、深入研究地球气候演化规律打下了重要基础;昆仑站二期建设工程顺利完工,并与一期工程连为一体,使昆仑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迈进了一步;中国自主研制的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已完成各项安装、调试工作,将对南极附近大片天区进行观测,执行太阳系外行星、超新星的观测任务。与此同时,测绘、气象等科考项目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为了能让26名队员坐在一起吃顿年夜饭,除夕下午,内陆队队长金波让周景武钉了两块木板,架在餐饮舱内平时吃饭的两对桌子中间,26名队员总算可以挤在一起吃顿“团圆”饭了。
“一盘松花、一盘红肠、两三样炒菜,每人一只虾,每桌一条鱼,然后再下一锅速冻饺子。为了准备年夜饭,大厨潘毅没少费心思。这也许是最简单的年夜饭了,但也是最开心的年夜饭。”金昶写道,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醉了,甘苦与共这四个字不再仅仅是一句成语,而成为一段经历,一种体验,并且必将成为队员们永久而美好的回忆。
“我爱人在电话里一听到我的声音就哭了。”内陆队员、吉林大学教师张楠说。从除夕下午到大年初一上午,队里安排大家休息,并让队员们给家里打个电话,拜年、报平安。
1月23日,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队各项科考建设任务完成,直至晚上22点多,内陆队员们仍在整理雪橇、清理物品。
1月24日,农历大年初二早晨,中国南极考察队26名内陆队队员整装列队,簇拥着国旗合影留念,而后启动车辆,踏上归程。气象数据显示,当天当地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