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德驻华大使施明贤:过去40年中德关系充满信任

2012年01月29日11:44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本刊专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40年前没有人能想到,作为亚洲和欧洲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德国会成为重要的伙伴,尤其是成为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重要伙伴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士龙

  实习记者张程程

  2012年是中德两国建交40周年。值此时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施明贤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的书面专访。

  《瞭望》:中德建交40年来,双边关系取得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施明贤:我们两国政府自1972年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德实现统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0年前没有人能想到,作为亚洲和欧洲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和德国会成为重要的伙伴,尤其是成为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重要伙伴。我们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从2011年起,德中两国政府首脑及部长间定期举行体现着我们两国合作方方面面的政府磋商。

  德国和中国互为彼此在欧洲和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更是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成为在华最大的欧洲投资者。两国经济合作范围广阔并充满活力。3万名中国学生构成了德国高校最大的留学生群体。

  过去几年,我们保持了文化和社会方面密切的交流与对话。其中一个高潮是“德中同行”系列活动。活动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主题,足迹遍布6个省份,180多万人,主要是年轻人,参与了上百场活动。

  在我看来特别重要的是,我们社会不同团体的代表间交流频繁。这些交流同良好的官方关系一起奠定了过去40年充满信任的中德关系的基础。未来我们要继续为此努力。

  《瞭望》:大使曾经说过,中德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双方应相互借鉴和密切合作。你认为如何促进双边贸易和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施明贤:首先必须指出,我们的双边贸易近年来发展迅猛,2011年双边贸易额超过1300亿欧元。中国和德国有很多可以相互借鉴和优势互补的地方。

  德国经济的成功故事,无论是大公司的还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革新力、创造精神和开发复杂集成技术的能力。随着我们对工业结构进行的改革,德国企业在节能和能效、可再生能源生产以及汽车制造领域开发出了环保的尖端技术。这使德国企业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而中国则是最大的市场,这一趋势还在上升。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将这些优势变成中德真正的双赢局面。中国经济自身正处于转型过程。在这里,我们的经验、专有知识和技术正可以一展身手。同时,我们正努力帮助中国培训合格的专业人才。

  《瞭望》:德国作为欧盟内的最强经济体,如何看待中国在欧投资?

  施明贤:联邦总理默克尔一再表示,非常欢迎中国在德国和欧洲进行投资。对中国企业和对德国以及其他外国企业的法律规定是一样的。

  中国在我国的投资到目前为止只相当于德国在华投资的一小部分:6亿欧元对210亿欧元。

  德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内部市场——欧盟的中心。我们拥有一流的物流、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并且对许多企业而言德国是通往东欧的理想桥梁。我认为中国投资者在德国和欧洲市场有巨大的,而且从技术角度看是引人入胜的机会。前提是中国企业要融入与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不同的新环境,成为德国公司,而我们的企业则要在这里成为中国企业,多数德国企业也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关于中国在欧洲投资受到限制的传闻,我认为是错误的。每个投资者更应作出清醒、理性的投资决策。

  《瞭望》:德国正带头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然而也有人表达了对欧元区未来的消极观点。德国对此怎么看?

  施明贤:我们没有欧元危机,而是经历着一场因主权债务过高而在几个欧盟成员国家引发的危机。欧元依然稳定,依然是我们的统一货币,这一点毋庸置疑。

  欧洲理事会已作出必要决定,以掌控所涉国家的财政赤字状况。现在这些国家必须进行重大的、有时又相当痛苦的结构改革。其中部分改革措施已经启动。

  欧盟及其成员国家将通过先期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和之后的欧洲稳定机制(ESM)体现团结互助的精神。德国理所当然地将承担其中很大一部分任务。相应的,欧盟也要求各国奉行严格的财政纪律、遵守稳定条约,并在紧急情况下向布鲁塞尔提交国家财政预算草案。

  我们需要的是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而不是去一体化。因此联邦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曾为更好地协调欧盟各国经济政策和建立一个财政联盟给出建议。这是货币联盟成立时没有迈出的两大步伐。现在虽然有点晚,但还不算太迟。我对今年春天欧盟作出并贯彻相关决定充满信心。

  《瞭望》:今年中国将在德国举办“中国文化年”系列活动。德国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促进双边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

  施明贤:德国的“中国文化年”将通过举办众多美术、表演艺术及音乐方面的活动在全德国范围内加深更多观众对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的了解。中国文化部为此制定的令人瞩目的计划让我们充满期待。

  我认为十分重要的是,中国积极借助文化年的契机,向更多德国公众介绍中国复杂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时面临的种种挑战、富裕和贫困地区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因此,我非常赞同,文化年期间就文化和社会政治话题展开一系列对话活动。

  文化与对话息息相关,并共同促进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这是我们双方的关切所在。□

(责任编辑:杜伟纯)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