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2月10日电(记者李鹏翔 熊金超)“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经济相融”的湖北、江西、湖南三省10日在长江之滨的武汉签署“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发展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构筑中部“金三角”,打造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
根据鄂赣湘三省的构想,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整合武汉城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而成的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将逐步实现“五个一体化”建设: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文化旅游一体化和生态保护一体化。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会商会议”上说,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长江流域开发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撑并推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跨一江、越两湖、连三省,涵盖武汉、南昌、江西3个省会城市及周边2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达21.78万平方公里,人口总量9000多万。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发展是我国中部崛起的支点和杠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名誉院长徐匡迪院士说,“鄂赣湘三省的经济总量、人口、资源禀赋、环境承载量等都是中部六省最大的、条件最好的。”
2007年,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同时被国务院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目前,武汉城市圈以湖北52.4%的人口,贡献了60.07%的GDP,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80%,是湖北经济的核心区。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占全省经济比重的43%,是湖南发展活力最强的增长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30%的土地,承载了50%的人口,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是江西经济发展最快的动力源。
但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介绍,从发展水平来看,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人均生产总值仍然远远低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2010年其工业化率只有44.1%,仅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持平;其城镇化水平也普遍较低,除武汉城市圈外,均低于全国水平,更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水平,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湖南省长株潭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聂光旭说,武汉城市圈是我国重要的钢铁、汽车制造业基地,光电信息产业基地;长株潭城市群及大昌九城市群已成为我国装备制造、机电、化工产品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研发中心;三地有高等院校229所,有近100万专业技术人才;农业、IT业、先进制造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的科研开发均处在国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以沿海地区开放开发战略为标志的区域非均衡发展阶段和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阶段,国土开发格局相应地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沿江并重时代,而沿江发展战略也由长三角地区向整个长江流域推进。
“中国已经进入城市群主导区域发展的时代。”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多年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说,21世纪是城市群发展的世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崛起,必将在新一轮发展中推动长江流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增长。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已把长江中游地区城市集群建设,纳入“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进行规划布局。去年以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和省长王国生带领各个行业和部门先后与湖南、江西就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进行了深层的交流与沟通,“携手打造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提速中部崛起”已成为三省的共识,
今年2月4日,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厅负责人齐聚武汉,共同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合作意向书。示范区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方式为一体,覆盖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及其邻近39个中心城市。
随着(南)昌九(江)城际铁路的通车、杭南长(杭州、南昌、长沙)高铁即将运营和武(汉)广(州)高铁的通车,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形成一个“1小时城市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叶青教授说:“三个城市群联系由此将更为紧密,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区。”
作者:李鹏翔 熊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