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民间收养流浪人员争议不断 献爱心被质疑谋私利

2012年02月12日11:08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2月12日消息(记者富赜)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河南省信阳市,杨正海是个名人,从1999年开始,他个人先后收留过200多名身体残疾或智障的流浪汉,为这些人提供固定的吃住场所,组织他们劳动,他的这种举动得到了一些人的赞扬,但同时也招来了一部分人的质疑,认为他是非法利用流浪人员做工。

  其实,在全国各地,类似杨正海收留流浪汉的情况很多。这些人为流浪人员提供食宿,组织“打工”,甚至发放工资。

  打开杨正海的博客,记者看到了一份低保申请书,上面是这么写的,我叫杨正海,现年45岁。“我现在是做慈善,收养街头智障流浪人员,帮助流浪汉返家。每个认领亲人的家庭都试图给我成千上万的钱,我不要。有人问,你干这是图什么?我想做个好人,好人一生平安。”昨晚记者联系到了杨正海,他向我们介绍了他这家个人收留站的具体情况。

  杨正海:有300多,将近有400个呢,我们对这些人是免收养,免收费,回不了的,他在我这儿他愿意流浪他就流浪,愿意在我这儿就在我这儿,愿意回去我帮他找回去,我这里面还有大学生,还有老人、孩子,我就把它作为事业,慈善事业来做,回报社会。

  杨正海把慈善当事业,可是他的事业如今却招来的质疑,钱似乎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杨正海:看到这个话题,看到这里面的故事,我为了这个故事,流过眼泪,我那儿还有老弱病残甚至不动的,他咋不说呢?那么我带他们出去要饭,看到出去冰天雪地的,他们咋不说呢,这些人他们没有任何生活能力,他不会干活。

  杨正海的意思很明白,他那里的流浪人员很多没有工作能力,迫于经济压力他只能这么做,他也曾经试图与当地的救助站联系。

  杨正海:我曾经也找他跟他们谈过,他说我合理不合法。

  合理不合法,事情果真是这样吗?采访期间,杨正海反复强调,所有流浪人员都是来去自由,全凭自愿,即便如此,从大善人到黄世仁,杨正海仍就苦恼于舆论的压力,这压力同时也来自法律界人士的担忧,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邱宝昌律师的观点非常鲜明:

  邱宝昌:我认为个人不宜收留流浪人,不能去简单的收留,我们国家有收养法,如果你符合收养法的相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程序可以认养、收养孩子或者流浪人员,大家这里面对年龄、性别都有相关规定,公民遇到一些无家可归,紧急情况下进行一些收养、救助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让他合法化。

  律师的担心不无道理,据了解,目前一些流浪在外、失去监护的人员,很容易沦为黑心工厂牟利的"工奴"。

  邱宝昌:这里面如果都能够收留这种流浪人员,可能给拐卖妇女、儿童他就可以有机可乘,可能就会泛滥,它收留本来可能是通过买卖他收留的,他名以上是收留,实际上他是从事贩卖人口、拐卖儿童,所以这个应该要禁止,个人的力量和个人的管理各方面来说都是有限的。

  正规渠道救助站又是怎么看待这种个人收留行为的?记者随即拨通了郑州市救助管理站副书记梁心爱的电话。

  梁心爱:在这里男性、女性、儿童他的救助是不太一样的,成年人的救助是10天为限,10天之内我们可以为他提供医疗、食宿、通讯,能够行走的话可以为他提供一张回家的返程车票,如果说不能行走或者回家困难的老弱病残我们可以对他护送返回家乡。

  记者:护送到家的情况当中有没有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家人不太希望这个流浪人员回家呢?

  梁心爱:遇到过,可以这样说不少见,还是比较多的。

  记者:遇到这种情况,咱们救助站怎么办?

  梁心爱:像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这样子的,一是做他家属的工作,给他做思想工作,另外做不通可以通过村站工、民政部门对他做一些教育引导工作,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通过公安、其他机构对他提供一些相应的法律援助吧。

  记者:一些流浪人员不愿意呆在救助站里,或者因为种种原因家里人根本不愿意接受这些流浪人员,面对这些情况救助站只有调节这一条路可走,那么救助站又是如何看待这种个人收留行为的呢?

  梁心爱:作为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工作人员我觉得应该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他还是应该到民政部门办理相应的合法手续。

  个人收留行为的产生说到底是源于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翼。

  张翼:现在是这样的,比如说走失的流浪人员,政府部门遣返或者送回家老家家里人是比较感谢的,但是我们不能讳言存在一些情况,走失的这些流浪人员里,或者他的存在可能使整个家庭会变成贫困这个现象还是比较压力大的。在这个情况下,应该在原籍地方社会组织部门应该办理这样的救助站,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缓解家庭的压力,应该鼓励社区或者当地的基层的组织,尤其是乡一级的这样一些组织建一些养老站或者救助站这样的机构,一旦家庭不能供养的时候,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维持这些人的生活,这种福利在西方的这个国家,实际上在50年代、6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已经建立起来了。

  最近,有记者拍摄到的一组图片触动了很多人,画面中,一名流浪汉喝着捡来的饮料,看着天空中燃放的礼花,和周围人一起,笑了。有很多人也非常关心,这个有着最简单微笑的流浪汉,是谁,来自哪里?我们也想知道,这样的流浪人员最终能否找到温暖的归宿,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让流浪止步。

  作者:富赜
(责任编辑:UN05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