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北京摘取78项国家科技大奖 再次领跑全国

2012年02月15日18:5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欢
2011年11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吴良镛院士(中)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完毕后离开。
本市摘取78项国家科技大奖 再次领跑全国
本市摘取78项国家科技大奖 再次领跑全国

  2011年11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资料室,吴良镛院士(中)在接受媒体联合采访完毕后离开。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1950年,谢家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事在1GeV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台前(前右一)(资料照片)。
  1950年,谢家麟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同事在1GeV电子直线加速器控制台前(前右一)(资料照片)。

  本报讯(记者 刘欢)昨天,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代表国家最高科学荣誉的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其中,10位科学家分别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在374个获奖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占36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宽带移动通信容量逼近传输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及“邮寄发光显示材料、器件与工艺集成技术和应用”两项获一等奖,另有二等奖5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获奖榜单上,本市以摘取78项大奖的战绩,继续领跑全国,且两名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奖者和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均出自北京,彰显了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创新实力。

  据北京市科委奖励办公室介绍,本市的78个项目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6.4%,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一等奖4项,占全国一等奖项目总数的36.4%。

  在78个获奖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7项,占全国自然科学奖的47.2%,同比增长20.5%,创历史新高;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企业参与完成的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其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到57.1%,获奖成果涵盖了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记者了解到,本市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唯一的一项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最后一块地质调查空白区,攻克了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对完善国家矿产资源战略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在本市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的一大批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很多都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通过联合攻关,突破了重重关键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有效支撑了首都发展建设。

  最新统计

  最高奖获得者平均年龄82.9岁

  本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谢家麟和吴良镛两位院士分别是92岁和90岁高龄。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至今,已有20位获奖者登上了这一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且大多为耄耋老人。

  据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全部为男性,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82.9岁,最年长的一位为92岁,最年轻的也已65岁。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奖项可视同为科技界的“终身成就奖”。

  国家科技奖更青睐院士

  目前,2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均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且其中有11位是1980年或更早以前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至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74个特等奖和一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获奖时已当选院士的有48人,占27.59%;获奖时不是院士,但在2012年统计时已当选院士的有69人,占39.66%;目前尚不是院士的有57人,占32.76%。

  产学研合作日趋明显

  国家科技奖设立27年来奖励的9087个获奖项目中,有470个项目是产学研合作的成果,即申报单位包括了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三种类型。从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占当年获奖项目总数的比例来看,总趋势是产学研合作越来越强。比如,1985年,这个比例是2.64%;到了2011年,这个比例高达17.57%,是27年来最高的。从2008年开始,连续4年产学研合作获奖项目的比例都超过10%。其中企业为第一单位的有132个项目,占470个产学研项目的28%。

  新闻背景

  最高奖得主

  需经重重筛选

  国家最高科技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根据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公布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评选流程,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其评选流程为: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为确保最高科技奖的公正,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实行的是记名投票方式,每一位评审委员都必须对自己的一票负责。到会委员必须有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才算有效。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风采

  吴良镛:

  “我感觉责任重大”

  现年90岁的吴良镛院士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于探索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他最大的人生理想就是“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作为我国的建筑和规划大师,虽然吴老始终留在清华大学从事建筑教育工作,但只要一有时间,他便会出现在建设实践的第一线。天安门广场改建工程、唐山地震改建规划有他的身影,北京、北海、三亚、张家港、深圳、无锡、苏州等城市的规划设计有他参与,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校园的设计也是他来主持……

  青砖、白墙、黛瓦、错落的院落,这里有个诗情画意的名字菊儿胡同,然而在1989年前,这里却是与诗意毫无关系的破旧危房。正是吴良镛,对北京菊儿胡同进行了改造,更以此获得了国内外建筑学界的认同。

  2002年,吴老受北京市政府委托,把对北京区域规划建设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轴线和长安街“两轴”,强化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带”等,都写进了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界有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凡是到过北京的人,都曾亲身品读过吴良镛。”

  2008年夏天,86岁高龄的吴老不顾年事已高,到自己主持设计的南京红楼梦博物馆施工现场指导。在难耐的酷暑高温中,他突发脑梗。抢救苏醒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嘱咐科研人员要抓紧进行当时的一个研究课题奥运前后对北京城市影响调查。

  当这位中风愈后的耄耋老人得知自己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时,温和地慢慢说道:“这个荣誉落到我身上,感觉到责任重大。环境科学研究是探索中得来的一条中国城市建设的道路,也是城市发展的建设方向。这个学科得到国家、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很高兴。”

  如今虽然年事已高,但吴老依旧精力充沛。他坚持每天上午看书、看报纸,下午做康复运动、练习书法,晚上处理教学事务、与研究生交流……

  “环境学科研究这条道路,现在仍然是一根蜡烛,但是通过各方面的实践,一定会有更光辉的未来。”吴老由衷地说,“以后还需要大家的努力,我个人也希望能参与一定的工作,和大家共同努力。”

  吴良镛

  1922年5月生,江苏南京人,1944年重庆中央大学毕业,1949年在美国获硕士学位。历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建协(UIA)副主席等。曾主持、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改建、北京图书馆、北京市总体规划研究、长安街规划。编写有《城乡规划》、《建筑画构图与技法》及《中国史纲城市古代》等。是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教育家。

  谢家麟:

  “兴趣是一种力量”

  他,曾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始终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紧紧连在一起。

  “我觉得我自己是个非常平常的人,能力非常一般,聪明才智也非常一般,所以不值得这么奖励。”站在国家科技奖的最高领奖台上,谢老依然那么谦逊。

  然而,了解谢老的人都知道,作为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这位耄耋老人从未停下过科研的脚步。近年来,他研制成功了多种尖端技术的“混血儿”自由电子激光,使用创新的“前馈控制”方法提高了直线加速器的性能;在80岁高龄后,还研制成功一种实用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与此同时,谢老还在加速器领域培养了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为我国实验核物理、加速器物理及技术和电真空工业孕育了新的接班人。

  “我觉得一个人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即使天资不怎么样,通过努力还是可以取得一定成就的。”谢老还借着发表获奖感言,寄语广大青年科学家,“一定要把兴趣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兴趣是一种力量,会驱动你不断向前走,不计名利地向前走。”

  采访中,理工科出身的谢老透露自己对文学艺术也很感兴趣。当年谢老就读的大学国文系有一门课程叫苏辛词,在期中考试时,谢老凭借一篇对苏东坡和辛弃疾这两位诗人诗作的点评,赢得了国文系教授的称赞。忆起这一幕,谢老笑得像个孩子:“教授当时说‘写得很好,可惜这个学生没念中文系’。”

  谢老还提倡鼓励原创的科研成果。他说,原创是人天生的本性,世界的发展趋势就是创新。搞科研工作就是解决困难,其根本精神就是创新,即使无路可走,也要自己想出一条路来走。

  谢家麟

  1920年8月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河北武清。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1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在美期间,曾领导研制成功世界上能量最高的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1955年回国后,于上世纪60年代初领导完成一台可向高能发展的电子直线加速器、大功率速调管和电子回旋加速器等科研项目。上世纪80年代领导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的设计、研制和建造,90年代初领导建成北京自由电子激光。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马上就访

  北京农民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本次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北京农民赵正义凭借其独创的第九代“赵氏塔基”,获得“工人、农民科技创新评审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自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该奖项以来,本市首次斩获大奖。

  一种由多件混凝土构件和砂、石、土等固体散料共同组成的塔吊底座,怎么就捧回了国家科技大奖呢?

  随着城市现代化脚步的加快,楼群里塔吊林立的场景已司空见惯,但却很少有人留意每一台塔吊下面的钢筋混凝土塔基。事实上,塔身只有与塔基牢固结合,才能保证塔吊安全地进行高空作业。也正是这一个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塔基,成为藏在地下的毒瘤。由于传统塔基多用钢筋混凝土现浇而成,体量通常在30吨至200吨之间,无法移位重复使用,给日后的地下管线铺设、地面绿化以及地下设施建设竖起了一道巨大的屏障。一旦采用爆破清运,又会产生大量混凝土垃圾。

  这道建筑界多年无法攻克的世界性难题,却被一个出道时只有初中文化的瓦工给解决了。

  赵正义是北京昌平人,今年66岁。1976年进入乡镇建筑企业,成为一名农民工,从瓦工、班组长、质检员、施工队长,干到建筑公司经理,他自修了研究生课程并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

  从1997年起,痴迷建筑的赵正义一头扎进革新传统塔基的研究与攻关中,从第一代“赵氏塔基”问世迄今,他先后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多次重大技术升级。如今,赢得科技大奖的正是他的第九代“赵氏塔基”。

  说到“赵氏塔基”,赵正义话语中透露着朴实劲儿:“其实我就是把一个原本移不动的塔吊底座给‘搬家’了,通过组装能让它反复使用。”

  两院院士罗沛霖在认真了解了“赵氏塔基”的研发经历后曾评价:“以极简单的方法利用现有材料解决重大技术难题是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赵正义正是用人们认为再普通不过的传统材料,通过空间结构的重新组合,使这些材料在新的结构形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性能,从而彻底破解了困扰业界几十年的一道技术难题,成为一项节资节能减排标志性新技术和经典发明。”

  得了国家科技奖,老赵心情倒是挺平静。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农民工出身,能得这个奖说明咱中国人有创造力,古代四大发明不也是普通劳动者在实践中创造的嘛!”

  随着这项发明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凸显,不断有国外知名企业向老赵伸出橄榄枝,希望他能够转让技术。每每这时,老赵总说:“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就是给座金山银山我也不卖!”

  如今,这个拥有32项专利的“赵氏塔基”已推广到国内23个省、市的53个地区。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 刘欢

  新闻链接

  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年获奖者名单

  2000年度获奖人

  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

  黄 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 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

  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

  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

  2005年度获奖人

  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

  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07年度获奖人

  闵恩泽(1924.02~) 男,石油化工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

  吴征镒(1916.06~) 男,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8年度获奖人

  王忠诚(1925.12~) 男,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徐光宪(1920.11~) 男,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9年度获奖人

  谷超豪(1926.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孙家栋(1929.04~)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2010年度获奖人

  师昌绪(1920.11~) 男,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1924.11~) 男,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11年度获奖人

  谢家麟(1920.8~)男,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良镛(1922.5~)男,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UN100)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