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媒体推荐

中美关系40年风雨兼程

2012年02月22日11:47
作者:薛洪涛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问美国,适逢美国总统首次访问新中国40年。这段历时40年的两国交往,跌宕起伏,风雨兼程。经过40年洗礼,曾经脆弱的两国关系,如今稳定。

  来源:法治周末     记者 薛洪涛

  2月18日,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美国的正式访问。5天的访问行程横跨美国东部、中西部和西部。

  这次访问虽然是官方正式访问,但官方色彩并不浓厚,习近平与美国普通民众亲密接触,实现了官方访问与民间交流的良好结合。

  时间倒转40年,1972年2月21日,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敌对20多年后首次接触,两国关系破冰。时隔7年后,中美才正式建交。

  40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再次访美。在一次午宴上,习近平形容中美关系时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中美关系之路已走过40年,这40年曲曲折折,风雨兼程。在这条并非坦途的道路上,共同利益是最清晰的一条主线。

  前苏联使中美结束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中美关系最坏的时期。

  当时美苏对峙,美国将中国纳入冷战的苏联阵营,拒不承认新中国,其对华政策是:政治敌视、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

  中国也不示弱,采取一边倒外交政策,将美国称之为“美帝”,针锋相对地与美国进行斗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预,4个月后,中国也出兵抗美援朝。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先后制造台湾海峡危机,并策划达赖出逃。

  1960年5月25日,中国外交部对美国政府提出了第一百次警告。同年9月,《人民日报》社论称,中美大使级会谈自1955年8月开始,5年内举行了一百次会谈毫无收获。

  当时,中美一直相互敌视。

  在1960年,中美两国国内都出现了一些新变化。美国白宫易主,新总统肯尼迪继续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当年,中国发生大饥荒,中苏关系开始破裂。1969年发生的珍宝岛事件差点让中苏进入战争状态。

  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美国和苏联都在反华,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当时,中国领导人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对内继续推行极左路线,对外反帝反修,即一面开展反美斗争,一面开展反苏斗争。1964年,中国出兵抗美援越。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苏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这成为了中美关系转变的拐点。

  国际局势的变化以及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使中国领导人认识到,苏联扩张主义是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美在抗苏方面有共同利益。现实迫使中国需要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当时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也是如何对付苏联。

  这一时期的美苏斗争中,美国不敌苏联,处于劣势。同时美国还深陷越战泥潭,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离不开中国。中苏关系的破裂使得美国开始推动改变对华关系。

  1969年,尼克松宣布就任美国总统。尼克松政府认识到,美国应该抓住中国的现实,尽快调整对华政策,由过去的敌视、孤立中国,改为利用中苏矛盾,缓和中美关系,以便从越南脱身、抗衡苏联。中美对抗已经使两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美在联合抗苏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两国陆陆续续采取一系列行动改善关系。经过协商,中美在接触中断两年后,于1970年1月举行了第135次会谈。从此中美关系走向缓和。

  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中美两国借机进一步推动中美关系。经过两国的努力,1972年2月,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开始迈向正常化进程。

  中美关系首现十年蜜月期

  尽管中美两国直到1978年才完全实现邦交正常化,但在1971年至1977年间,两国已经在共同安全利益的基础上开展了战略合作,共同对抗苏联的军事扩张,美国帮助中国消除苏联的核讹诈以及帮助中国提高军事能力对抗苏联。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福特政府维持了中美关系的稳定,避免了两国关系滑坡。当时,中美迟迟未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是台湾问题。

  卡特总统在1977年上台。第二年春,久拖不决的中美正式建交出现转机。这主要是因为美苏关系又出现了波折。

  1978年年初,苏联支持埃塞俄比亚挑起欧加登战争,迫使索马里退出该地。在以后的几个月里,苏联以支持军事政变的方式在阿富汗推翻了亲西方政府,建立亲苏的阿明政府。同时加紧对安哥拉内战的干涉,挑起南北也门争端,渗入中东地区。

  苏联在非洲、亚洲和中东地区的战略进攻,使美国在这些地区的战略利益严重受损,迫使卡特政府最终下定决心加快与中国关系正常化进程。

  1978年,美国承诺对台断交、废约、撤军,满足了中国政府的正当要求。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文革后,中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国家百废待兴,人心思定。

  邓小平等新一代领导集体开始调整政策,对内改革,将经济建设确定为国家中心任务,放弃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的极左做法。

  在对外关系上,邓小平等领导人改变看法,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由此开始调整对外关系,中国放弃推进世界革命的外交,不再一味坚持独立自主,决定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外资、技术与管理,促进出口贸易。

  中美建交后,中国受益匪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部主任刘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首先从地缘政治上讲,中美建交后,中国战略环境大大改善,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常化。中美还非正式结盟应对苏联威胁。

  其次从经济上讲,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需要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是美国的优势,美国还是钱袋子,可以成为资金来源。两国关系改善还使中国可以集中精力搞改革开放。

  自1978年至1988年这段时期,中美关系最稳定。主要原因是中美间的实质性军事互助与两国对彼此支持的预期大致相符。

  中国帮助美国遏制苏联在亚洲和非洲的军事扩张,美国则在1979年中越战争时帮助中国防范苏联对中国的进攻。中美建交是在两国各自利益的共同诉求下最为务实的博弈结果。历史证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与美国建交是正确的选择。

  这一时期,中美之间还是存在不少争执,主要是台湾问题。在中美正式建交后的3个月,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牵制中国。

  在对付苏联这一共同的目标下,这些问题还是得到了解决,1982年中美达成“8•17”公报,暂时平息了对台军售的争执。

  这一时期比较严重的突发问题是“胡娜事件”。1982年7月,中国网球队队员胡娜在美国比赛时出走,接着向美国提出“政治避难”。

  1983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给予胡娜“政治庇护”,中国政府接连抗议,但是不久后,这件事烟消云散,无人再提,中美文化体育交流并未受影响。

  蜜月结束后的摇摆动荡

  国家间关系与国际大局势和国内的局势密切相关。198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十年,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分配不公、贫富差距以及官员腐败等问题。社会上积累一些怨气和不满。1988年夏,出现了全国性的挤兑和抢购风。

  由于10年的合作抗苏,中美差异也逐渐显现,两国关系开始出现阴影。1988年年底,布什当选为美国新一任总统。1989年2月,布什访问中国,一意孤行干涉中国内政,一个月后中美又因为西藏问题发生争执。

  中美关系在1989年夏天遭遇严重困难,美国开始对中国实施制裁,中美两国官方往来几近停滞。不少美国人甚至提出与中国断交,中美关系陷入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当时还有20多个国家加入对中国的制裁。

  然而,中美两国政府都不想中美关系恶化。布什总统在当年6月试图与中国领导人通电话遭拒,他又写信给中国领导人,中国领导人第二天就回信。

  经过协商,美国总统派特使秘密访问中国。1989年7月1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访问中国,连美国驻华使馆都不知情。通过接触,中美关系改善。

  这一时期,国际格局又出现重大变化,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冷战格局瓦解。中美最初建交的基础消失,中美关系再次面临重大考验。

  冷战结束后,美国失去了40多年的主要战略对手,这导致美国安全战略框架的解体,美国总体外交政策也陷入迷惘与混乱。

  美国一时无法解决定位问题,也没有考虑好如何与中国打交道。中美关系进入不稳定时期。

  美国决策者与学者对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还没有清楚的认识。美国国内出现了各种对华论调,“中美关系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其中“中国威胁论”的声浪以及政策主张成为美国对华政策制定的核心。

  在这种形势下,1990年美国开始在人权的问题上向中国发难,同时将对华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

  1991年11月,美国国务卿贝克正式访问中国,由于中国在美国大规模采购,中美就一些问题达成谅解与理解。第二年1月,中美首脑实现会晤。

  1993年年初,克林顿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他借人权问题压制中国,反对中国举办奥运会。1993年8月发生的银河号事件使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美国怀疑中国商船银河号向中东运送化学武器原料,强行登船检查。由于中国保持克制,这件事没有影响中美关系。

  尽管美国设置种种障碍,中国还是积极推进中美关系。1993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中美两国元首举行了会晤。

  1994年5月,在美国公司、贸易商和经济组织的一致要求下,克林顿宣布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并与人权问题脱钩。

  九十年代后趋于稳定

  中美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同时,台湾海峡出现新危机。

  1994年9月,美国调整对台政策;1995年5月,美国邀请台湾李登辉访美。中国提出抗议的同时,召回驻美大使李道豫,并举行军演。美国对中国军演反应强烈,中美剑拔弩张。

  中美都不想激化矛盾,派特使协调双方立场,改善关系。经过努力,1997年,中国国家主席访美。

  第二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这是9年来美国总统首次访华。两国领导人表示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中美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稳定下来。1999年4月,中国总理访问美国。但同年5月,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成为中美关系史上最为严重的突发事件,击碎两国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幻觉。同一时间,共和党控制的美国国会公布“考克斯报告”,污蔑中国窃取美国尖端军事技术。

  克林顿政府明确反对这一报告,坚持修复和中国的关系。1999年11月,中美签订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

  经过近一年的修复,中美在2000年恢复了正常的互访与对话。5月,美国通过对华永久性正常贸易法案,使中国入世步伐大大加快。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间,中美关系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对此,刘卿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存在使中美不时发生纷争。

  刘卿说,首先是台湾问题,这也是中美建交时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次是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产生的矛盾,由此衍生出来人权、宗教争执。再次就是守成大国与崛起中国之间的矛盾,美国担心中国崛起后挑战它的霸权地位,时刻警惕防范中国。

  刘卿强调,中美之间存在矛盾与分歧不足为怪,任何国家间都可能出现矛盾,美国与盟国之间也有矛盾,中美要有政治勇气去解决这些矛盾。矛盾面前,战略信任很重要,美国需要正视中国利益,互相尊重,互利共赢。

  就中美意识形态斗争的问题,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高祖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目前,尽管中美关系发展态势良好,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美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存在。只是在整个中美关系中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被大大稀释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地位和作用也下降了。

  利益将中美联在一起

  2001年1月,小布什总统上台,缘于对中国强大的担心,美国国内反华浪潮汹涌。

  小布什一改以往的温和政策,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小布什政府强调对中国实施战略挤压,从外到里限制中国发展空间。中美关系再一次面临严峻考验。

  2001年4月1日,在南中国海发生的中美撞机事件,使刚刚有所缓和的中美关系再度陷入低谷。意外的是,撞机事件导致的中美关系恶化被5个月后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改变了。

  在反恐和防止核扩散的国际大背景下,小布什政府开始改善对华关系,迅速调整了对华政策。2001年年底,中国入世。2002年2月,小布什总统访华。此后,中美关系进入稳定时期,渐渐成熟。

  接连发生的炸馆事件和撞机事件使中美关系面临危机,但两国关系并没有恶化。对此,刘卿告诉记者,中美都是政治成熟的大国,视野都很开阔,都从大局出发,考虑彼此的感受与利益,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其次,中美利益交流程度加深,关系恶化对谁都没好处。美国企业给中国带来了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给美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再者,全球化时代,中美共同面临全球性挑战,在地区和平稳定上双方需要合作。在自然灾害与环境、流行病、预防跨国犯罪和打击恐怖主义上两国谁也离不开谁。

  最后,中美没有根本性的利害冲突,中国不像前苏联一样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在现存国际体系内得到发展,这个体系由西方国家建立,美国主导。中国不挑战现存的国际秩序,实质上是不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中国无意与美国为敌。

  2005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佐利克在讲话中对华设计了一个新框架,鼓励中国成为利益攸关方。美国对华思路出现转折点。

  经过2005年美国国会对华政策大辩论后,美国朝野达成共识:中美两国之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共同利益和合作领域。中美两国关系相对定位逐渐摆脱冷战后的摇摆状态,双边关系相对稳定下来。

  中美共同利益增多,双边交流有了新扩展,形成了中美关系的新基础。小布什时期,构建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成为方向。这一方向在奥巴马时期发展成为“积极合作全面关系”。

  回顾40年中美关系,高祖贵告诉法治周末记者,40年中美关系尽管有波折,总体还是向前发展,这也是一个趋势,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

  高祖贵认为,中美之间一直存在着共同利益,并且共同利益还在不断扩大,共同利益将中美联系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不断变化的共同利益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共同利益的存在使中美需要合作,共同利益的变化、发展、扩大,使中美关系起伏波折,但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为了保证中美共同利益,两国交往实现机制化。中美通过60多个对话机制保持密切沟通,这些机制也是中美关系的减震器,中美关系稳定有了机制保障。

  (本文参考资料:《中美关系60年》熊志勇著,《外交案例》吴建民著,《中国当代外交史》谢益显著)

(责任编辑:徐秀菊)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