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军事 - 体育 - NBA - 娱乐 - 视频 - 财经 - 股票 - IT - 汽车 - 房产 - 家居 - 女人 - 母婴 - 教育 - 健康 - 旅游 - 文化 - BBS - 博客 - 微博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留学生多出京沪 素质较弱者海外未必“镀到金”

2012年02月26日20:22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吴铮真(受访者供图)
吴铮真(受访者供图)
2012年1月9日,刘俐俐在电视节目《非你莫属》中亮相。这期节目引起热议
2012年1月9日,刘俐俐在电视节目《非你莫属》中亮相。这期节目引起热议
2011年3月12日,北京国际教育展上,津桥留学中介机构举着飞鹰美国留学计划吸引留学生。  CFP供图
  2011年3月12日,北京国际教育展上,津桥留学中介机构举着飞鹰美国留学计划吸引留学生。  CFP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曾璇 实习生 文茜 黄楠

  国家教育部最近公布数据,2011年中国留学人数达到33.97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都有近千名学子迈出国门,走向海外高校。一线城市中,稍具经济实力的父母,几乎没有人不关心这个话题。更多父母已从当年的“出还是不出国”,变为“国是会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出”。

  然而,留学,真如看上去那么美吗?如果把留学当作一种“教育投资”,又有多少人收获了理想的“投资回报”?在“海归”变“海带”新闻层出不穷的今天,留学的价值是否值得重新评估?围绕留学产生的巨大市场是否规范?“低龄留学生”面临什么样的现状与未来?每年数十万的留学生能否成为中国未来的“人才储备”?

  “海归”在贬值 起薪才3千

  当“海归”刘俐俐、吴铮真在电视节目《非你莫属》中的求职视频网上大热时,“海归”的优势与劣势、“海归”能否适应中国土壤的疑虑,透过微博等新媒体,引发的关注前所未有。

  一份新近出炉的《2011年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以全国7800余名各行各业的“海归”为样本,扫描“海归”职场生存现状。据报告,现有七成“海归”主动选择回国就业,顺利步入职场的“海归”们身居要职拿高薪的为数不多,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71%的受访者月薪在3000元-10000元之间;58%的受访者是普通员工;月薪上万的人只有15%;仅有6%左右的受访者为高薪人群,担任企业主、合伙人或高管。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海带”(海外归来待业)出现。

  又是一年一度的求职热季,羊城晚报记者在南方人才市场随机采访了近二十家企业单位,除了一家位于南沙区的美资企业明确表示欢迎“海归”设计人才,并开出6000元的底薪,还有一家教育行业表示“海归”教育人才可以优先录用外,其他的都没有对“海归”表示出“青眼有加”。正在摆摊招聘的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主任乔守国表示,目前招聘的岗位,无论“海归”还是国内大专生,都要在外面跑业务,底薪只有1800-2000元,“起点是一样的,但也许海归会上升得快一些,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韦小薇(化名)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金融专业的她无工作经验,用了大半年的时间找工,最后却只得到了两三个面试机会,招聘单位还无一例外地满腹狐疑问她:你条件这么好,为什么愿意到我们这个单位来呢?只有几千元的工资,你为什么愿意接受呢?面对类似问题,她颇为无语。最后,还是家人托关系为她铺路,进入了某家大型证券公司任职,月薪目前也不过五六千元。

  调查显示,有59%的“海归”留学时选择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类,这一类专业一直是中国学子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而且去欧美等发达国家读MBA、学金融是很多人眼中争取高薪的必经之路。但某著名留学教育集团国际教育研究院人力资源专家说,一度银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在国内曾经掀起过学金融热,但现在这类“海归”人才很多,局部地区出现了僧多粥少的情况,就业前景明显看淡。

  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归国人数就达13万人之多,仅广州市的“海归”就超过2.9万人,而2011年广东全省应届毕业生人数为39.8万,40多万拥有高等学历的求职“大军”中,海归已占近1/15,比例不可谓不高!面对如此大的就业量,哪有那么多的高级岗位“虚位以待”?难怪越来越多企业以平常心看待“海归”,越来越多“海归”以低姿态迎接未来。

  “大海归”走俏 “小海归”滞销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管理中心回国服务部部长刘必兰见证了“海归”从学历高、眼角高、姿态高、薪酬要求高,到平常心、平常“薪”的过程。刘必兰表示,这个变化其实也不过在短短五六年间,大约从2006年到现在,随着年轻“小海归”(即无工作经验的应届海归)的增多,不光社会对“海归”不再仰视,越来越多“海归”也能调整好心态,客观认识留学、客观认识自己,放低身段。

  从调查数据看,“海归”中过半有1—3年的海外工作经验,或是在出国前曾有工作经历,这部分人被称为“大海归”;另有近一半“小海归”。“大海归”在就业市场极具竞争力,占据了职场金字塔的顶端,月薪在1万—3万元以上。“小海归”的竞争力则仅与国内应届毕业生类似。

  刘必兰说,“小海归”无工作经验,他们的优势在于多了一样语言工具,但在专业水平上,只能说与国内同等学历的毕业生相当。相当多的用人单位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般开出的起薪点也与应届毕业生相当。而“大海归”则比较抢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海归”思路开阔、有国际视野,对单位的发展起到相当的推进作用。

  业内人士多年观察发现,综合素质高的,出去了或者回来了都还是优秀人才;而学习能力、自理能力较差的,即使送了出去,也未必能够“镀到金”。

  华南“海归”少 或有后遗症

  数据显示,华南地区留学人数远不及华北与华东地区。据有关统计,34万留学人员中,近半来自华北地区,近1/3来自华东地区,而华南地区的仅占1/10弱,而这其中大部分又集中在广州、深圳,来自珠三角其他城市的尚不成气候。

  业内人士认为,华南留学人数仅为华北留学人数的1/5左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高校及科研机构云集,每年产生和输送大量留学人员自然占极大比例。但除了客观原因外,与珠三角城市群市民的心态、意识、生活状态等也密不可分。

  据分析,珠三角人一向给人以务实、小富即安等印象。因为务实,珠三角人并不觉得学历高、留过洋就可以拥有成功的事业、赚到钱;同时,拨拉算盘算算留学的账,在国外读完本科一般要五六十万元,如果从高中开始读到高等学历需要一百多万元,回来后找不到一份理想“投资回报”的工作,实在不划算。

  珠三角不乏身家千万或者上亿的富豪,但“富二代”赴海外深造的风气明显不如京沪,不少人反而觉得,自己在国内全家团聚,日子过得好好的,何必要受那份苦?就算“富二代”继承家族事业,也可不必自己落手落脚去干,大可以高薪聘请水平更高的职业经理人,因此留不留学关系不大……如此种种,都是珠三角城市市民没有热切追赶这一波留学潮的原因。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博士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就业城市对于海归的薪金及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对于海归的人才吸附能力较强。北京、上海将吸引更多的国际化人才,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而华南城市群的龙头广州、深圳,在人才储备上存在后劲不足,长此以往,将影响城市的竞争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可能性也在削弱。

  王辉耀说起来略带遗憾,他说,广东曾是中国国际化人才的发祥地、聚集地,清末2/3的留美幼童都是广东籍,广东“海归”中涌现了像容闳、孙中山等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深远的人物,而过去三十多年,广东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程度上也是当年出国移民或者留学的华侨带回来的“华侨红利”。然而,广东的传统优势正在丧失,在近十年来,新侨领新华商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吸引和积累方面,广东已然落后,而且这种滞后,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影响广东的经济转型。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虽然华南地区出国人数不占优势,但并不妨碍广州把一年一度的“留交会”办成全国规格最高、范围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高端人才交流会。据介绍,广州“海归”也有“大牛”,比如最近就有一位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后出国深造又回来的“海归”,30岁不到,自主创业的生物科技材料已实现量产,还获得了国家500万元的奖励基金。这些高层次的“海归”人士,将为城市、地区的发展增加筹码。

  对话吴铮真

  吴铮真,福州某学院英语老师。在澳大利亚留学六年,双硕士,读过五所大学,因写网络相亲小说崭露头角,参加多个娱乐选秀节目后拥有一定知名度,目前被视作颇有争议的新一代“海归”代表人物。

  羊城晚报:你在参加电视求职节目时,有不少高调言行,比如说自己“红”等,有没有觉得这样不太适合国内的大环境?

  吴铮真:起初确实不太适应,觉得有很多观念冲突。在国外求职时,人家会给你一分钟说出自己的亮点,大家都会争取并珍惜这些机会,而国内,大家似乎都习惯了等着被人家筛选。而我做的只是客观事实的罗列,比如说读了五所大学、考了五本执照等,这些都是量化的、让人一目了然的东西,我不明白怎么就变成了炫耀学历了。当然,说自己“红”,现在听起来有点让人不舒服,这是我没处理好的地方,其实我只是把百度百科上自己的资料背了出来。

  羊城晚报:你的言行和传统意义上的“老师”给人的感觉不太一样,张扬的个性是留学生活带来的吗?学校有反对吗?

  吴铮真:学校开始很震惊,也反对,现在是默许,因为我并没有影响到上课。穿着打扮上我特别注意,平时我会化妆,反而上课时我是素颜,我觉得自己既然不能修改原来的路,那么课堂内的路我就好好走,课堂外的,我可以另辟蹊径,做我的个性视频网络课堂,进行教育改革的尝试。留学生活确实对我影响很大,思维方式和以前很不一样。比如我做什么事都会做策划,有规划,而不是走一步算一步。回来后我发现,总是变化赶不上计划,在国内,与人沟通、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最重要。所以我也学会越来越坚强,出了什么状况都要微笑面对。

  羊城晚报:你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留学,也学有所获,但回国后又参加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这对你当英语老师、投身教育改革有帮助吗?

  吴铮真: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业与就业脱节。很多人师范毕业就当老师,一当就是一辈子,他们不敢对教育说个不字,他们也不知道如何把学生往就业的方向去推。之前总是有新闻说“海归”求职难,可是我找工作基本上投20份简历有18家单位会给我面试机会,而且我有四年的跨国企业工作经验,我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让学生在求职的路上走得更顺。

  至于参加选秀节目,我觉得这是个提高知名度、传播思想的机会,通过这些节目我把自己想进行教育改革的想法说出来,让更多有同样想法的人可以找到我,大家一起来投身这个事业。事实上,现在就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合作机会。

  羊城晚报:你如何看待留学低龄化?

  吴铮真:在澳大利亚时,我确实看到为数不少的小留学生,其中部分人真的是“留学垃圾”,他们心智不成熟,留学半途而废。我认为,留学有几点一定要做到,一是打工,不打工无法融入当地社会,而小留学生不能去打工;二是一定要拿到学历;三是回国了就不能当“海带”,哪怕1000元的月薪,也要踏踏实实从头做起。

  曾璇、文茜、黄楠

(责任编辑:UN60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