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在堆满垃圾的家中讲述绿色账户 肖允 现场图片 |
谁也没想到,孔子第76代传人会和垃圾分类挂钩。在他位于普陀的老公房里,整盒的电子垃圾堆到天花板。不过,这个叫孔令韬的80后小伙反倒把这当成 “事业”通过 “绿色账户”,你给垃圾,我送礼物。“我不否认,如果这事儿搞大,自己能赚钱。但环保以及这个城市,同样也会是赢家,为什么不呢? ”他说。
然而,去年一整年,撇开额外赞助,“绿色账户”只让他的银行账户多了5000元。
探访:老公房里除了书就是垃圾
“太不好意思了,我们家乱得很。”2月26日晚,一进小孔家门,妈妈就一个劲儿地打招呼。
的确,这不算客套。在普陀区一幢老公房的底楼里,两个房间加过道厅,除了必要的家具,房间大部分的功能就是容纳垃圾。一个箱子叠着一个箱子,成捆的旧报杂志可以临时当椅子坐,整盒的电子垃圾快堆到天花板。乍一看,这简直就像一个废品仓库,而它的主人孔令韬原本该和书香更有缘。
事实上,这还是过年前小孔和母亲大扫除的结果。小孔笑着说,以前还要脏,还要乱。
可这些垃圾,在这个上海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80后小伙子眼里关乎“事业”。2007年底,当时大三的小孔有意创业。一直对环保感兴趣的他,想到了垃圾分类。尽管上海从1996年就开始推广垃圾分类,2011年全市1000个小区试点,街边小巷也有分类垃圾桶,但成功的案例似乎不多。
于是,“绿色账户”应运而生。在本类似银行存折大小的本子里,不存钱,实名记录着人们回收、交予废弃物的时间、地点,以及对应的积分,比如废弃的纽扣电池30分,充电器200分,手机600分。积分能兑换不同的礼物,布袋、纸巾。此外,孔令韬和他的伙伴也会定期在社区和校园宣讲环保知识。“礼物+宣传”,小孔觉得,这事儿,他看行。
不过,初衷很美好,矛盾很现实。
尴尬:忙活了365天只收入5000元
“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垃圾储藏。收来的垃圾,在保证环保处理之前,放在哪里?”小孔表示,就他所知,上海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分类中转站,而外面的仓储费用又很贵,“所以我只好把收来的垃圾暂时存放在自己的家。”这样一来,每次小孔活动前,妈妈很严肃地叮嘱:带垃圾回来,就不要回家。这话让儿子在拖着一大个蛇皮袋回到家门口时,总会驻足片刻。即使和晨报记者面谈时,儿子也时刻留神妈妈面部表情的变化。
妈妈也有自己的难处,首先,要顾及周围邻居的反应,毕竟没有清理的垃圾有很难闻的异味,尤其是像利乐包装,如果没有清洗,到了夏天味道更不得了。其次,部分垃圾可能对身体有害,比如一根坏了的灯管,就可能会有有残留的有害气体。
对于这种“内部矛盾”,小孔自有对策,有次出差去北京,就带妈妈去玩了3天。回上海后,整整3个月,小孔没挨过骂。类似灯管问题,小孔一定要给出科学解释:气体早跑了,带不回家。
有些难题则出乎意外。“绿色账户”刚开始推广时,不少人嫌麻烦,像利乐包装要剪开、铺平、冲净、晾干,才能被回收。为了鼓励参与者,这些事儿小孔回家搞定。
另一个尴尬则是一些市民的“精明”,旧家电等电子物,不如直接卖给收旧货的,回报比积分兑换的礼品高多了。于是,小孔就和志愿者一遍遍告诉居民,电子产品放在粗糙的私人作坊里火烧,提取贵金属后,废弃材料被直接排放,加重了环境污染。
最后是垃圾的归属,为了保证这些自己好不容易收来的东西能够“享受”环保的处理方式,小孔一个个考察最终处理的厂家,“必须找能善待垃圾的人家,处理得不好,就是二次污染,所有人前期的努力,等于白费。”
最大的难题当然还是经费。“如果没有赞助,我忙活了365天的收入是:5000元。”小孔说,由于付不起工资,唯一的全职“同事”也离岗而去。
目标:让绿色账户走进“苹果”“安卓”
在“绿色账户”最新版的背面印有“拜尔”、“凡客”、“LSI”、“颖翎环保”等。在过去一年里,这些企业或是给了礼品,或是给了款项,让小孔摇摇欲坠的“事业”一路撑了下来。“你想想,5000元能干什么?”小孔表示,要更好地推广,恐怕今年要多和企业谈合作,争取“绿色账户”背面再多几个出冠名。
小孔说,自己首先要做个现实的环保主义者。
根据计划,“绿色账户2.0版”将陆续推出,内容涉及白领或企业的办公消耗物品详细使用情况,是否分类回收废弃物、水电使用情况和员工出差等。通过这些方面的计量,给出奖励。
另外,“绿色账户”还会有客户端软件。小孔设想,届时,用“苹果”或“安卓”手机一点开,就能知道最新的活动信息,看到就近的回收点,更方便人参与,“每个账户持有者能会知道,自己的垃圾分类会产生多少收益。这个很有震撼力。”
现在,“绿色账户”的使用者已有2.5万,约占上海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一。小孔计划3到5年内,“绿色账户”的使用者能达到上海常住人口的百分之一。
【记者手记】
一本“存折”
晨报记者 徐哲
应该说,孔令韬的“绿色账户”有点想法,借用他的一句话是:这是一个环保现实主义者的梦想。
听着有点矛盾,其实又不。集中体现这一点的是 “绿色账户”的外形,像极了银行存折。后者意味着财富及其流通过程。借此,孔令韬想告诉人们:垃圾分类,环保低碳,有时并不高高在上,甚至可以换来面包牛奶。不过就目前而言,只能是小礼物。
所以,孔令韬不讳言盈利问题,所以“绿色账户”会印赞助企业,当然是在“存折”的背面,而不是“面孔”。这就是环保的现实主义。
但是,钱不是唯一。虽然撇开赞助,去年挣了5000元,对一个本科生而言,确实有点少。孔令韬的梦想是,如何把“绿色账户2.0版”装进“苹果”、“安卓”,这样“每个账户持有者能会知道,自己的垃圾分类会产生多少收益”,最终实现自己在墙上贴着的“人生目标”。
通过现实主义的路径,去实现梦想,难能可贵。就此而言,这本“存折”何尝不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