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竞选下一任总统的重要网络公关策略,奥巴马于1月31日正式开通了他的Google+实名认证微博账户与网民交流,但他绝不会想到,仅过了三周,这微博就遭遇了一场方块字的“占领运动”。
用方块字占领奥巴马微博的自然是“汹涌”的中国网民。google+有个限制,每条消息只能添加500条评论,结果奥巴马最近每发一条新微博,尽管中国这边常常是半夜,但还是在一小时之内就被欢乐的中国网民占满了500条,而美国本地人则几乎插不上话,而且方块字也看不懂,即便翻译了也看不懂。因为这些留言充满了中国独有的网络文化,“抢沙发”、“板凳”、“强势围观”、“抢站票”、“占座”、“火前留名”、“前排兜售瓜子汽水”等盖楼常用语处处可见,没有在中国互联网上生活的经历,就算学过中文,也很难弄清楚正确含义。
一贯专业的BBC在对此事报道中就闹了笑话,BBC称中国网民在奥巴马的微博上“谈论占领家具并自带零食和饮料”。我把这件事情发在微博上,一天内转发量达5万以上,中国网民们一边转发,一边爆笑。
创了当天互联网之最的转发量表明中国网民对“围观奥巴马”一事大有共鸣。从留言中可以看出,他们感觉自己的文化很独特,感觉中国网民的力量很强大,而美国人则很无奈,总之这是一件很“欢乐”的事情。
但如果设身处地地把自己与一个美国旁观者换位思考的话,或许感觉就会完全不同:比如,如果本国哪位重要政治人物的认证微博下面全被莫名其妙的外国人留下的涂鸦所占据,以致我们失去本该属于我们的议论国是、反映情况、表达政治热情的机会,我们又会怎么想?
互联网是自由的,通常也是超国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网民也同时变成了世界公民。在国外留言的中国网民其实也和出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一样,他们的一举一动体现的其实是中国人的素质,流露的其实是中国人的文化与价值观。
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几乎与世界同步,互联网产业也极发达,这使得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网民群体以及发育茁壮的网络文化。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化也正在逐渐向全世界渗透,比如中国互联网独创的光棍节,据说外国人也很关注,再加上最近的“围观奥巴马”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可算价值观输出的一类。
但这些价值观的输出,是否就一定会提升我们文化的价值呢?那可未必。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或许很多东西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但一旦到了世界上,与“国际的”交织在一起,才会发现其实我们与世界共通的规则是如此格格不入。比如我们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恶搞、解构、戏谑,但人家却习惯于耐心地交流;我们习惯于吵架、谩骂与愤怒,但人家在辩论时却大都彬彬有礼……这些互联网文化与价值观在中国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但随着网民输出到境外氛围中,换来的恐怕将是更多的隔膜。
对于中国网民集体围观奥巴马微博一事,奥巴马竞选团队发言表示,只要不是威胁攻击的帖子,就不会删除。这说明奥巴马团队还是很讲互联网精神的,但中国网民却没必要借着人家的“不删帖”而长期放纵自己的行为。毕竟,人家这好歹也是个有正事要办的“政务微博”;毕竟,我们在欢乐围观奥巴马的同时,全世界也正在围观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