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记者刘诗平、赵晓辉、顾瑞珍)我国商业银行从未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连续多年实现利润高增长,并产生全球最赚钱的银行,2011年净利润突破1万亿元;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饱受非议:在作为贷款主体的实体企业“嗷嗷待哺”之际,靠存贷款利差获取“暴利”。
银行是在以怎样的盈利模式“日进斗金”?银行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改革着力点在哪里?出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代表委员对此积极建言。
利润破万亿银行凭啥日均进账28.5亿元?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业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日均赚约28.5亿元。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说,2011年银行业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盈利增幅,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较高的利差水平,银行业自身的经营状况良好,宏观调控带来的利润增长等。
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说,实体经济发展为银行业盈利创造了外部条件。
相对于金融危机后艰难度日的欧美银行,中国的银行呈现出资本充足、资产质量良好、盈利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不过,银行的巨额利润在国内实体经济困难、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融资难的背景下,受到人们关注和议论。
“银行高利润受人非议,主要在于存贷款利差高、收费多。”全国人大代表李荣杰说,一面是银行享受高息差、获取高利润;一面是作为贷款主体的中小企业以及微型企业贷款难、贷款贵。
目前中央银行调控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存贷款利差是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来源。统计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利润八成来自利息收入,净息差2.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实体经济面临困难、百姓财富受到高通胀、负利率侵蚀,国有商业银行仍维持较大息差,这一状况值得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刘克崮说。
“盛宴”难持续高增长面临多重挑战 马蔚华认为,银行业盈利高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贷款定价不可能持续提升,宏观调控也在变化,银行的资金成本正在逐渐上升。同时,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收窄是必然趋势。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银行以息差收入为主、盈利靠规模和息差驱动,这种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无法持续,必须加快转型步伐。
事实上,一些银行已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拓展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占比呈现逐渐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19.3%,比上年高出1.8个百分点。
不过,与欧美银行相比,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依然偏低。以2011年上半年为例,工行中间业务的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3.27%,JP摩根、富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汇丰等均在40%以上。
同时,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在信贷规模紧张、利率管制背景下,银行迅速增长的中间业务收入,“含金量”不高,并存在一定“水分”。
“由于缺乏完善的定价体系,目前银行的一些收费不尽合理。同时,也有一些中间业务收入来自银监会正在整治的银行以贷收费、转嫁成本等行为。”李荣杰说。
“要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增长,以及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必须深化金融改革。”刘克崮认为,应该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解决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市场化,加快建设“草根”金融机构,走用基层资本组建基层机构,给基层对象放款,并由贴近基层的政府监管之路。
改革须攻坚推进利率市场化与发展小型金融机构 “中国不缺钱,但是为什么企业家感觉到缺钱?就是因为存在过多的金融压抑,造成有钱人的钱不能到达需要用钱的人那里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说,应有序地放开金融机构进入限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来竞争,只有竞争的市场才有合理的价格。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建议,放宽民营资本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准入,通过优化银行组织结构,改变大银行较多、小银行较少的情况,满足融资需要。他同时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全国人大代表车晓端也认为,应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中小银行体系,积极稳妥地发展各类民资金融机构,加快民间资本投资进入金融领域。
一些代表认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有效途径。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认为,应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全国政协委员梅兴保认为,现在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好时机,可以选择民营资本、民间融资比较活跃的地区试行,同时优先让股份制中小金融机构先行试点。在此背景下,银行须加快实现自身的转型和盈利结构调整,更好地应对未来激烈的竞争,更好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作者:刘诗平 赵晓辉 顾瑞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