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12年全国两会 > 2012年两会消息

异地高考vs教育投入:投入不加大何谈教育公平

2012年03月05日15:59
来源:搜狐财经
  两会观察第四期:异地高考vs教育投入4%

   [提要]3月3日,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的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张国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张国初提到,即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也并非高水平,他希望教育投入能在GDP4%的基础上,逐年还能适当提高。其实不管是异地高考还是4%的投入,在教育投入上是同一个话题,教育公平尤其是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在中国可谓由来已久,民间呼声也很高,所谓教育公平,其实是教育资源问题,不只是人口分布问题,如果不加大教育投入,那么谈异地高考或者是教育公平,那都不太现实。

  一 异地高考能解决教育公平吗?
  ——会引起新的高考移民?对当地孩子公平吗?

  (1) 异地高考方案即将出台

  2月29日,《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从2014年起,只要高中全在山东省就读,外省考生也可在山东参加高考并参加录取。3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高考改革方案"很快就会出来","用不了十个月"。他表示,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高考改革方案,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涉及很多情况,比较复杂。

  (2)山东最先跳出来,网友大呼很讨巧

  关于异地高考,提出来的第一个地方是山东省,网友嘲笑说,这是讨巧的做法,大家都知道,教育资源的矛盾不在山东而在北上广一类的大城市,有人说:山东是个高考大省,肯定没有人为了高考而特意跑到山东去高考,就算真的是在山东受教育的,户籍不在山东的也都很想回原籍去高考而不是在山东高考。所以说山东的异地高考也不会有人想去,因为矛盾最深处是北京上海而不是山东。

  (3) 异地高考后,大城市学生大呼不公平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有关异地高考的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一旦放开了北京的高考户籍限制,可能会引发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考生增多,从而影响北京考生的利益,"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4)富人游戏?给一些人制造"移民"新条件

  其实很多学生都是在原籍考试的,高考移民只是个案,所以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之后,很多网友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直接催生出了"高考移民"的利益空间,所以一些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会找各种机会"移民",所以异地高考政策一开,更给一些特权阶层的孩子开了一个合理"移民"的口子,这样的话不仅损害着本地考生的利益,也损害了大城市的学生的利益。也就是说是便宜了少数人,而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公平。

  (5)网友建言:一定要和纳税挂钩

  @网友小罗:我赞同将教育和纳税挂钩。如果人家父母在你这儿工作了10来年,除了户籍不在你这儿几乎身家都在你这儿,你为毛不让人家高考?如果那人根本就在外地,除了户籍在这儿什么都不在这儿,就因为户籍就要回来高考,这个也坑爹吧?

  二 异地高考是教育投入的问题,不是公平的问题

  (1)教育经费怎么就难以突破4%

  "当时推算,到2000年人均GDP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时,政府教育支出占GDP的对应比例是4.06%-4.24%。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1983年曾参与"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合理比例研究"重大课题项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王善迈教没想到,在以后的若干年里,4%会成为教育界一个共同的心结。"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4%"这一目标,从1993年提到了2006年,实现目标的时间,也从2000年推迟到了2010年。但让人尴尬的是,从2002年开始,政府教育投入占GDP的份额竟然持续走低。
  备注:当美国1999年的教育投入就达到了7%,印度2003年的教育投入达到了5%时,我国的教育投入,却一直没有超过3.5%。我们已经说了很久的"教育立国",但教育投资永远是"剩余财政"。

  (2)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现状:一路走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在教育上的投资占GDP比重几乎没有变化。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到2000年达到4%。这个目标实际上没有达到。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殷鸿福在2006年两会期间透露,2005年全国教育支出3951.59亿,占GDP的2.16%,低于2004年的2.79%和2002年的3.41%。2002年至今,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一直在下降。

  教育投入成了政府的"剩余财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逐年下降之势。在发展经济的热潮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更倾向于为"看得见"的经济项目投资,并互相攀比;教育经费被称为"剩余财政",有剩余才投给教育。号称"一工交,二财贸,马马虎虎抓文教"。

  (3) 教育投入不达标何谈教育公平

  教育部长曾说:在参加高考的问题上,目前全国还做不到自由地选择到哪个地方去考试。他解释说,参加高考毕竟有条件,"不可能所有人都到一个城市读书"。——这道出了我国现在教育资源分布并不均衡的一个现实。

  当年的教育投入比例也没有1991年的比例高。此前教育部再次提出,要实现2012年教育投入比例达到GDP的4%的目标。但即使今年达到,离当年的目标也推迟了十二年。"我算了一下,十二年没有达到4%,总金额就是1.9万亿,可以修多少个基础性学校了?"张国初说,中国的在校学生人数超过2亿,虽然这几年的投入增加了,但学生人数也在增加,平均下来个人所摊经费并不算多。现在,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数量不够,导致入园难的现象普遍。此外,贫困地区的学校建设依然不足,教师队伍需要提高,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严重。

  数字:各国教育投入情况
  美国:975年以来的多数年份,美国机构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保持在7%以上,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美国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

  韩国:公共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多年保持在3.8%左右,在国际教育组织统计中仅次于以色列。
 韩国政府并不满足于这一比例,上世纪90年代初,又规定从1991年到。

  2001年,每年按国民生产总值的0.1%增加教育经费。2001年,韩国教育投资占GDP的比例是7.03%,位于丹麦(7.71%)之后,居世界第二。

  印度: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3.8%,2003年达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

  日本:日本教育经费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除1970年因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使得此比例有所减小外,均保持在5%以上,1980年曾经达到6.8%。1998年日本教育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0%。

  三 教育投入过少谈高考公平就是扯淡

  (1)国家投入不足会加重个人教育负担

  教育投入大体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和个人投入。国家在投入上减少的,势必由居民个人补上。大多数国家教育的主要投资者是政府。但中国2002年教育投资中,国家投入占33%,个人投入占63%。可见,中国家庭是教育投入的主力军。
在城镇,2002年人均教育支出636元,占消费支出的10.6%。在农村,人均教育支出332元,占消费支出的18.1%。世界上只有7.5%的国家个人教育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超过10%,中国即是其一。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学费攀升、就业难已成为西部农民脱贫的障碍。

  (2)投入不足 资源难以平衡

  只有加快教育均衡的步伐,才能从根本上完善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实现教育均衡,是推行异地高考的需要,其实更是教育发展本身的需要。受教育权是中国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它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公民均有上学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国家提供教育设施,培养教师,为公民受教育创造必要机会和物质条件。要适应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总量增加改变我国城乡、地域间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真正促进教育公平。无论是目前入托难、上大学贵,还是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城乡差异,这些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反映出的是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太低这一根本问题。事实上,正是由于目前九年义务教育经费也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向的幼儿教育、上向的高中、大学阶段教育延伸,也同时具有了滞后的共性。因此,要让优质教育覆盖到包括进城务工者子女在内的所有学生,不能通过摊薄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而必须增加教育资源总量。

  四  别让教育投入成了一个政绩目标 GDP4%更要用在刀刃上

  (1)GDP4% 只是一个开始

  公众期待有关政府部门持续努力,并把新增投入用到扩大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刀刃上。同时,教育投入在2012年达到GDP的4%,这并不是终点,因为从世界范围看,就是达到这一水平,也是相对较低的。结合我国教育改革的任务,教育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加。

  (2)教育投入要实际 不要成目标或引发其它问题

  今年两会,关于教育投入问题在调查中占了70%的投票高居关注榜首,有很多地方都要求今年一定要达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担心的表示,"对4%目标的实现要采取谨慎的态度,确保货真价实的实现,而不是简单地做数字游戏。"据其介绍,目前很多地方出现了一些苗头,把不应该算作财政投入的部分调剂过来,并不是实实在在的投入。

  (3)更要注意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
    ——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急需改变

  我国的教育经费,一方面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严重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同样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比如,在教育层级结构上,高等教育急剧膨胀,初等基础教育相对萎缩;在城乡结构上,教育投资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教育投资相对匮乏;在学校之间,重点、示范学校投资过剩,普通学校则资金奇缺。

  【现状】 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级行政主管部门,还常常克扣、挪用、截留、抵顶教育经费。如果这些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管理效率问题不能尽快得到很好的解决、矫正,即便4%乃至更高的总量目标都实现了,恐怕也未必就能令人欣慰。

  (4)教育投入 请落在刀刃上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10年的增幅是怎样实现的。总体看来,中央财政支付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具体包括,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覆盖范围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进一步扩大到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学生440万人,占在校生的22%;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每生每年1500元,惠及482万名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20%;2010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从原来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年发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00万人和100亿元。沿着这样的思路,要确保2012年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需要中央财政进一步发力。在笔者看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中央财政在义务教育经费中的比重,是推进教育公平、加大义务教育保障力度的重要举措。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义务教育大多实行中央财政统筹或省(州)统筹,而在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则过多依赖县乡财政,因而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存在严重的区域、城乡和校际不均衡,也使地方政府在进一步推进本地教育发展中,难以为继。

(责任编辑:UN905)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两会要闻

温家宝表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详细]

两会热点

2012全国两会期间,改革、反腐等热点问题被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提出了不少提案议案。两会闭幕后,这些建议又将往何处去?[详细]

两会调查

热点调查:房价问题北上广三地居民普遍认可限购令控制房价的作用…[详细]
热点调查:幸福感你心目中谁是最幸福的人?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又有哪些呢…[详细]
热点调查:2012年通胀47.4%的受访居民认为2012年通货形势将继续恶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