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干部化身专业志愿者
作为“行动月”的全省统一启动日,“粤志愿—粤幸福”广东“学雷锋全民志愿服务行动月”活动暨广州志愿服务行动日启动仪式在广州英雄广场举行。笔者在现场看到,在英雄广场上的西关小屋和“羊城八景”、“岭南文化”展览处,随处可身穿志愿者文化衫的“绿羊羊”,不少市民笑称“仿佛穿越回两年前的广州亚运会”。而在广场的一角,一群身穿制服的志愿者更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来自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执法人员则现场演示食品药品检验过程,耐心讲解、派发食品和药品安全宣传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笔者了解到,这群投身志愿服务的机关干部并非特例,随着“行动月”的正式启动,省直有关单位率先倡导“人人都是服务窗口,个个代表机关形象”的理念,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和党团员,立足本职、深入基层,在食品药品安全、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等领域提供便民利民的咨询与服务。
“省直机关党团员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以自身的率先垂范作用带动‘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全民参与,同时,这种立足本职,发挥职业专长的服务也有利于促进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团省委负责人介绍道。
“西关小屋”升级“志愿驿站”
在广州亚运期间,那温馨而复古的“西关小屋”城市志愿服务站深受市民欢迎。而在后亚运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西关小屋”的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让“西关小屋”也“转型升级”,共青团广州市委通过广泛征集市民意见,将其正式更名为“志愿驿站”,但“西关小屋”的昵称不变。在保留幸福广州城市志愿服务站原有基本服务内容的基础上,将对“西关小屋”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据悉,重新定位的“西关小屋”将具有四大功能,即城市文明形象的推广中心、政府公共服务的便民窗口、市民奉献爱心的集散平台和青年群体参与的实践基地。团广州市委负责人表示,“志愿驿站”每天开放后,将按照“一站一队伍”、“一站一手册”的方式进行运营,每个站点队伍由20人左右的常规志愿者队伍和体验志愿者储备库组成。
“日后,志愿驿站将成为吸引市民投身志愿服务的核心阵地。”该负责人表示,升级后的“西关小屋”将常态化开展广州城市形象宣传、城市文化推广、城市产业品牌展示、城市人文精神培育、城市文化人才培训等特色活动,为市民及游客长期、定期提供城市旅游及文化活动信息。广州城市文明形象、城市民风民俗、各类文化演出资讯均将在“志愿驿站”全面展示。
重点关注
服务阵地常态化:
“志愿地图”持续更新
昨日,“广东志愿服务地图”正式对外发布。其是团广东省委、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省级“志愿服务地图”。
据了解,广州市还依托志愿实时系统,将志愿服务地图搬到网上,让市民通过互联网地图,了解全市各志愿服务项目的活动内容、服务地点、参与形式等基本信息,迅速找到感兴趣的项目,实现线上报名、及时对接。
目前团省委、省志愿者联合会已收集整理全省各地志愿服务地图,并上传至广东志愿者网(http://www.gdcyl.org/zyz)供广大市民免费下载、查看和使用。
推动志愿全民化:
“红棉奖”可自荐申报
在昨日的启动仪式上,由团省委、省文明办、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省人社厅共同启动的首届南粤志愿服务“红棉奖”评选表彰活动,无疑给热心志愿服务的组织和个人一个莫大的鼓舞。
据介绍,“红棉奖”是省委省政府为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而设立的我省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奖项和志愿者的最高荣誉。去年,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设立南粤志愿服务‘红棉奖’,完善以星级认证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激励机制,保障志愿者权益”。
据悉,我省每年将计划评选表彰10个“红棉奖”集体和10名“红棉奖”个人。除一般的推荐申报方式外,“红棉奖”还将可以通过自荐途径申报,凡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绩显著、影响广泛的省内志愿者组织(团队)和热心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秀志愿者都可以参与本次活动。奖项的评选表彰将由团省委、省文明办、省社工委、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等单位负责承办,将邀请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志愿服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知名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代表、新闻媒体代表、社会热心(知名)人士、企业界代表和知名网友等组成“红棉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评选表彰的具体工作。同时,各地市也将参照省里的做法设立相应机构,扩大“红棉奖”评选表彰活动的参与面,以保证活动的公开、公正、开放、透明。
今年申报工作将于3月启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市民可登录南粤志愿服务“红棉奖”评选表彰活动官方网站(http://www.nyhm.org)进行查询。
人物
肖钢:甘当留守儿童“家长”
6年花费积蓄十余万,惠及儿童上千人次
南方日报讯 (记者/彭文蕊 通讯员/岳嘉)肖钢,一名普通退休公务员,2006年开始筹备灵山支教活动关注留守儿童。至今已带领过广州12所高校的千余名大学生到山村支教,无偿花费10多万元,帮助留守儿童上千人次。
近日,笔者前往增城灵山,走访了这位笔名为“爱大山的行者”的留守儿童“家长”。
第一堂课只有10个孩子
肖钢退休前,曾是广州越秀区一名城管队长,每年“春运”期间,都在全国人流量最密集的广州火车站执勤。“连续几年(春运),一连40天没回过家,跟儿子越来越生疏。”
“退休后,有一次在成都旅行,途中遇到一个小孩,当他说起自己的父母因为在广东打工,已经五年没见过面时,他哭了,我也红了眼眶。”肖钢说,那次的偶然触动,让他下定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2006年回到广州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肖钢来到增城灵山,并决定留下来。
2007年1月5日,肖钢终于在自己租下的一座房子里,开设了灵山第一所课外学堂。他希望在周末的时候,教授孩子们书本以外的知识,并与他们一起玩游戏。可当他满心期待着孩子们蜂拥而进时,却只有10个孩子怯怯地走进了“教室”。
“来一个是一个,就从这10个孩子教起。”肖钢笑着说。
大学生志愿者成生力军
这之后,肖钢开始反思。“孩子们平时都和爷爷奶奶‘隔代亲’生活,他们或许更需要与年轻人在一起。”
他开始转变思路,从增城到广州,一间间大学地问,希望大学生们能用知识和青春去感染孩子。
在招募大学生义工后,肖钢由“老师”转变成了“中间人”,支教从每周一次改成每月一次,支教点也在增城灵山之外,增加了韶关新丰和韶关马坝。而大学生的吃住费用全由他负担。
想在更多山区设图书馆
6年间,肖钢共花费10余万元,帮助留守儿童上千人次。
如今,在各方的支持下,由肖钢一手创建的支教活动已发展成为“留守的天空”快乐成长营的公益项目,且在2011年转为由华南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
而他,也在考虑把重心转移到下一个目标。“下一步打算是‘百图计划’。”肖钢说,他想在更多的贫困山区,设立由孩子们自己管理的图书室。
“每周六开放3个小时,管理员由孩子自己担任,这样他们看书时才不会受到拘束。”谈及对未来的畅想,肖钢说,要变“输血”为“造血”,要教会孩子们如何靠自己去寻找知识。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