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德庆) “快,10克速尿!抽200CC的血送化验室!”网友“nbums邬”是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平时很少看电视,前几天却被电视剧《感动生命》的一句穿帮台词雷倒了。
“10克速尿意味着要注射500支,这谁受得了。”
执业医师“解剖”电视剧之《感动生命》
台词:“快,10克速尿!”
现实:一次用10克速尿,患者早就脱水成木乃伊了。
几天前,“nbums邬”收到一条朋友转发的电视剧《感动生命》的两张截图,在电视剧中抢救一名心衰病人时,王志文扮演的司马主任医师说:“快,10克速尿!抽200CC的血送化验室!”
“200毫升送化验室,患者抽血了,大夫抽风了。还有,给速尿10克,这得催出多少尿啊。”
虽然导演此前接受采访时一再强调,剧本创作过程中不断请专业人士修改过,但电视剧一经播出还是让“nbums邬”这样的专业医生发现了问题。在“nbums邬”的微博评论中,30多位专业医生反复调侃这幅截图。
“nbums邬”介绍,10克速尿意味着要注射500支速尿,在临床中病人每次使用20毫克就已经有很强的脱水作用,而一个病人一天最多用两次,最多不能超过100毫克。而200毫升血能装两塑料袋,医生拿两袋子血去化验,绝对没有可能。
“如果一次用10克速尿,恐怕患者早就脱水成木乃伊了。”“nbums邬”开玩笑地说,现在医疗题材的电视剧有很多,也出现了一些医学常识错误,只能说编剧太不严谨。
执业医师“解剖”电视剧之《妙手仁心》
剧情:大夫身穿白大褂,潇洒地拍拍患者家属肩膀说,“手术成功了。”
现实:一个手术三四个小时,大夫下了手术台早已经饥肠辘辘。
前不久他在一个电视剧上看到,一名患者颅内有一个颅原管瘤,急需脑外科手术。一位资深专家为了给年轻医生机会,把手术让给年轻医生来做,可是电视剧却漏洞百出。“颅原管瘤是脑外科非常复杂的手术,手术时需要借助显微镜,可电视剧中年轻医生只用肉眼就完成了手术,患者成功治愈。”
“nbums邬”还和记者谈起一件趣事,一位看过香港电视剧《妙手仁心》的女士,非常羡慕他的工作,以为他做手术时,都会像男主角吴启华一样身穿白大褂,推开手术室的门,非常潇洒地拍拍患者家属肩膀说,“手术成功了。”可实际情况是,大夫穿的是绿色的手术服,手术台上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下了手术台早已是饥肠辘辘。
他觉得,“影视艺术有创作、升华的过程无可厚非,但太脱离现实和生活,就显得太假,太理想化。”
执业医师之真实版《感动生命》
A 手术台上犹如战场,靠发微博解压
医生的真实生活与电视剧有着很大的不同,每天要诊治性格迥异的患者,那才是真实版的《感动生命》。
“nbums邬”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小组主要负责脑出血的患者,每天急诊患者很多,即使在节假日,单位一个电话也要立即赶到医院做手术。
2月27日凌晨的一台手术让他印象最深。他在微博中写道,“一夜手术,患者年龄竟然比我还小。媳妇刚刚怀孕,丈夫就临此大难,没主意的爹只知道四下转,一根接一根的烟。将卸下的颅骨交与老人手中,其脸上却毫无表情。也许,木然才是伤心到底吧。”
“亲人病重,家属哭闹是常事。可这位父亲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心酸。”“nbums邬”说,患者的年龄只有32岁,即使康复,四肢行动能力也会受到影响,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以后将更加艰难。面对这样的家属,会让他的心情更沉重。
手术台上犹如战场,医生刀下可能决定着患者的生死,医生的压力可想而知。3月1日凌晨,他在微博中记录了这样一位病人和家属:“晚上的抢救有效,患者状态有所好转。做手术,患者还尚未稳定,风险极高,不手术,患者仍然从鼻腔口腔鲜血涌出,随时有生命危险。两难选择医生只能告知,做与不做都有风险,你的丈夫,你做主吧。”
他告诉记者,这样惊心动魄的手术还有很多。现在他已经习惯,在手术后趁着病人还没苏醒,坐下来把很多不能和病人家属聊的心里话,用手机发条微博,为自己解压。
B 医生就医
也有恐惧心理
“修牙的经历让我曾经发下毒誓,死都不再来这屋子。”3月8日,“nbums邬”在自己的微博上宣泄着自己的恐惧。
一个神经外科医生,每天都会面对突发脑出血的患者,开颅手术是家常便饭。当医生成为了病人,也会害怕就医吗?
“怎么不怕!”说起看牙的经历,“nbums邬”也觉得好笑。最近他有一颗牙疼,本来以为是小毛病,一直没检查,可没想到一检查就三颗有问题。“nbums邬”告诉记者,牙医是他大学同学,看到检查结果自己都蒙了,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治疗。
C 劝告网友
不要上网看病
现在网络医疗信息各种各样,很多网友选择上网查询,对此,“nbums邬”坚决反对,“网上看病易误诊,千万不要轻信。”
“nbums邬”说,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一个病症可能会告诉医生很多信息。医生一定要对病人有一定的直观认识,而且要借助医疗器械进行检查,同时,病人在病史的描述经常不够准确,但一些病人认为不重要的信息,恰恰可以被医生捕捉到。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医生才会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患者上网查询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病情对号入座,但一些症状是各种疾病的通见症状,这时患者的心理暗示作用会让他做出盲目的选择,所以他不建议网友在网上看病。作为一名医生,“nbums邬”坦言,自己很少在微博上给粉丝和患者治病、留言,就是担心会给患者误诊。
但有些患者通过微博、QQ群等网络方式交流病情,讨论治疗方法。“nbums邬”认为,“这种方式有一定科学性。”一些患者通过治疗,对治疗过程和疾病相关问题有了具体了解,对治疗的后期感受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患者起到心理相互扶持作用。因为只有患者,才有这个切身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