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13日消息(记者车丽)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随着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啃老族”也逐渐登上社会舞台。“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学研究所原所长景天魁日前提出了《关于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的提案》。
那么,“啃老”现象是谁之殇?是谁惯坏了青年一代?
远在河北衡水的林阿姨介绍,儿子去年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的化工厂工作,工资不高,每个月她都要给儿子一部分生活补助。
林阿姨:之前工资虽然不太高,但基本上家里一个月反正得补贴5、6百块钱吧。
记者:现在有这么一种情况,社会上对于你这种情况,就觉得孩子有点啃老。
林阿姨:啃老,就是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实际上孩子大了,应该自食其力的,但是做家长的总是有点不放心。
林阿姨说,现在她和老伴正盘算着给儿子选处房子,首付先由二老出,儿子自己还贷款。
林阿姨:得帮助孩子,因为他刚大学毕业他没有基础,做父母的就应该呀。
记者:他可以去银行贷款啊。
林阿姨:你说父母手里有现钱,上银行贷款不就多此一举嘛,利息很高,也给孩子造成压力。孩子压力大,我觉得对工作、对身心都没有好处。
听到林阿姨的话,我们不禁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远在西安的小张大学毕业一年了,换了3次工作仍然觉得不理想。但是他说,自己很反对“啃老”,不过目前正处于辞职考研阶段,的确需要父母的资助。
小张:啃老这个词实际上要是放到我自己身上,我自己感觉压力挺大,现在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去买房子,也会贷银行的钱,如果说这种也算是啃的话就叫做啃银行了,所以我觉得自己这个只是暂时的状态,但是我肯定不希望自己一辈子都这样。
如果说完全意义的啃老,是“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消往往不菲”的话,那么小张和林阿姨儿子的例子则是说明了更多的泛啃老状态。
针对这种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景天魁指出,“调查显示,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曹宝印认为,啃老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现象,它更折射出一种经济话题。
曹宝印:现在的就业难以及就业的门槛比较高,再加上一些就业的歧视就造成了很多的青年在面对就业的时候总是心存余悸,当然与此同时其实我们的家长也很有问题,我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心疼,总是不愿意放开他们让他们走入社会去接受风雨,这样也造成了很多家长其实他们自己纵容孩子这种啃老的现象。
那么,“啃老”将伴随改革中的中国社会多久呢?我们又能为改变啃老做些什么?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翼提到,从人口红利阶段步入到人口红利末期,中国的啃老现象会越来越突出。
张翼:第一就是原来的人的就业年龄相对比较早,而现在人的第一次初次就业年龄是越来越晚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原来就业过程当中的人的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现在初职的人的收入远远低于已经工作过很多年的人的收入,父母亲一辈的收入要比刚工作的这些人的收入高一些。
同时,导致啃老的客观原因也包括,对于青年一代,物价上涨和房产价格的居高不下使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来维持预期的城市生活是个难题。再者,我国的文化观念是自上而下的传承,这与西方的个人独立还有差别。
不过,为激励年青一代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景天魁建议,加强对青年人的励志教育,而对于屡次拒绝就业建议,长期赋闲在家的年轻人,他则建议,“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到鞭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