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湾中研院胡适纪念馆主任潘光哲
胡适始终认为,如果自己不进入国民党政府体制,不当国民党的官,多少可以扮演一个中立者、一个诤友,承负一个说公道话的角色
“蒋总统”也是可以被批评的
人物周刊:读了您的《我的“胡适阅读史”》,才知在台湾,胡适作品当年也有部分归入“不得出版”之列。您最初读到《人权论集》这类“禁书”的时候,有哪些认识更新?
潘光哲:对在台湾国民党威权体制下成长的人来说,能够读到胡适在1920年代末期那些批判国民党,特别是批判蒋介石的文章,实在具有廓清思想、走出神话国的作用。已故台大教授张忠栋的《胡适五论》就指出,《新月》时期的胡适,对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批判是最为激烈的(后来结集为《人权论集》)。他直接指斥蒋介石、胡汉民“生平从来不懂得什么是民主,就应该到民主的私塾里上学,好好用功进修一下”。我这个在眷村长大的孩子,顿时体悟,“蒋总统”也是可以被批评的。
在当时的历史课本里,向来以“陈炯明叛变”来叙述陈炯明与孙中山的关系。等读到胡适《努力》时期的政论,才知道,所谓“叛变”其实是国民党官方的历史诠释。
胡适指出,一般当权执政的人借着孙中山“行易知难”的招牌,认为知识之事已有先总理做了,人民只须服从,不必有任何批评,不容有丝毫的异见,舆论可以取消。如此议论,完全颠覆了国民党奉孙中山为尊的意识形态,在当年的我,是闻所未闻的。
人物周刊:胡适曾对蒋介石的“你组党我不反对”说“不”,1948年辞让“总统”候选人;1960年又与秘书胡颂平谈及“大臣的风范”。怎样解读其中蒋胡心意的虚实真假?
潘光哲:胡适向来说他对于政治只有“超然的兴趣”(过去我们都将这句话误解为“不感兴趣的兴趣”,现江勇振教授已指正)。那么,胡适在政治活动里,是否非要“出山”,在政府中占一个位置,他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特别在1940年代末期,他始终认为如果自己不进入国民党政府体制,不当国民党的官,多少可以扮演一个中立者、一个诤友,承负一个说公道话的角色。
当然,胡适不是圣人,蒋介石邀请他竞选“总统”,他的确曾经动心过,因为在当时的宪法体制之下,“总统”其实只是一个虚位元首。当然,最后历史证明了这件事不过是一场闹剧。胡适后来也认识到,蒋介石的邀请,恐怕不免有作戏的成分——蒋先邀请胡适竞选“总统”,接着在国民党内部讨论这件事,许多人大发异辞,反对声浪巨大,蒋介石就说,虽然有心推荐,但党内反对,所以我也没有办法了——胡适认为,这是蒋介石向来擅长玩弄的政治手法,颇有批评。
蒋介石的真实心意可从1960年“三连任”中得见一斑。本来,根据“宪法”,蒋介石在1954年竞选连任是没有问题的,胡适远从美国回台湾参加选举,并且在蒋当选之后,致赠总统当选证书,这无疑表示对蒋的支持。可到了1960年,蒋介石嘴上说自己不打算“三连任”,而国民党党员一定要他“勉为其难”,他只好“恭敬不如从命”。
胡适这次的态度非常清楚。首先,他坚持真正的民主选举应该用不记名方式投票,接着他参加了投票。出人意料的是,这次投票出现了28张“废票”,显然是否定蒋介石“三连任”的另一种方式。这其中是否有胡适的一张“废票”?也不是没有可能。而且,蒋介石当选之后,胡适也不肯再致赠当选证书了。记者问他对蒋第三次“当选”的态度,胡适答:“我跟一般老百姓一样的高兴。”我以为这是高明的政治说辞,胡适不屑歌功颂德,也不愿与蒋公开翻脸。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