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公布《汽车安全消费调查报告》1.4万份调查问卷显示——
近四成人认为汽车销售“忽悠”
今天上午,中消协发布《汽车安全消费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近四成消费者认为汽车销售商存在夸大或虚假宣传问题,“价格不透明、服务标准滞后”成为汽车维修服务的短板。
随着产量销售超过1800万辆,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随之而来的是汽车消费投诉量的猛增。记者从中消协了解到,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投诉16805件,投诉量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9.2%,排在商品和服务类投诉的第三位,是同比增幅较大的商品类产品。
中国消费者协会介绍,本次调查活动共收到14443份有效调查问卷。
近四成消费者认为被“忽悠”
报告显示,37.8%的消费者认为汽车销售商存在夸大或虚假宣传问题,其中,4.1%的消费者认为汽车企业的宣传严重背离实际。
据悉,在居高不下的汽车投诉中,主要涉及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如制动系统失灵、发动机性能故障、以次充好、条款不公等。
另外,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常被不法车商利用,从中牟利。
常见的做法有经销商把基本型轿车稍作改造当作豪华车型卖给消费者,或擅自对汽车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欺瞒消费者。
超九成消费者期待汽车“三包”
报告显示,93.3%的消费者对汽车“三包”规定发挥积极作用充满期待。
专家普遍认为,汽车产品投诉率高,消费纠纷处置难,“无法可依”是重要因素,而关键问题直接指向多年“难产”的汽车“三包”。
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开始启动汽车“三包”的立法工作,然而消费者多年的热切期盼下,至今仍未出台。
从去年下半年起,国内汽车“三包”规定的制订工作提速,去年10月召开立法听证会,到今年再次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让消费者看到了希望。
汽车维修服务缺乏标准
报告显示,25%的人认为,汽车企业缺少公正、清晰的服务标准。价格不透明、服务标准滞后成为汽车维修服务的短板。
近年来,汽配市场行货水货难分,汽修市场技能经验真假难断,维修的不透明使得汽修企业的诚信受到质疑。
目前针对汽车维修市场的法规,主要是2005年由交通部颁布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其中第27条规定“机动车维修经营者不出具结算票据和结算清单的,维修方有权拒绝支付费用”;第33条规定“机动车维修竣工质量检验合格的,维修质量检验人员应当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未签发机动车维修竣工出厂合格证的机动车,不得交付使用,车主可以拒绝交费或接车。”
然而,以上规定在很多地方就没有得到落实,很多车主正是因为没有拿到第一手的维修单据,导致在以后维权时没有证据而败诉。
文/记者温如军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