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发自内心
坚拒巨额遗产
麦琼方不仅是很多孩子的"母亲",还是一群孤寡老人的好"女儿"。
麦琼方因为经常送衣物到乡下,经常会遇到一些孤寡老人。带他们到城里看病,送药品到乡下给他们治疗,麦琼方一直在做。有时逢年过节,她还会到村里给他们拜年。这些年,凌云、右江区有几个老人相继过世,是麦琼方给他们送的终。
前两年,百色电信局职工宿舍区的门卫经常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站在门口,望着中山二路来来往往的车辆,别人问他在做什么,他反复着一句话:"等我女儿。"
老人姓陈,已经在去年去世,老人口中所说的"女儿"就是麦琼方。陈老是一名退休干部,3个孩子都在外地工作,老人因为不想离开生活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所以一个人留在了百色。8年前,麦琼方有一次到市场买菜,摊贩知道她家离陈老家住得不远,就让她帮忙带菜给陈老。
"陈老当时很可怜,煮饭、洗衣都是自己干,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麦琼方说,那一次送菜后,她就开始帮陈老买菜,后来又帮他洗衣、做饭,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照顾了7年。陈老腿脚还利索的那几年,就经常走到麦琼方的小区门口,等她干活回来。
去年,陈老去世,在遗嘱里指明把几十万元存款和一套房子留给麦琼方,老人的3个孩子也很支持老人的这一做法,多次相劝,但麦琼方坚决不肯接受。
爱幼
孤儿视如己出
一心帮助到底
麦琼方的家在5楼,记者上楼时注意到,一名年纪在18岁上下的女孩对她说:"妈妈,你又是那么晚才回。"女孩的语气中带着嗔怪。
"怎么,你还有个女儿?"记者听说麦琼方只有一个独生子。
"我儿女成群,谁告诉你我只有一个儿子的?要是你春节,或者放寒暑假的时候过来,这里都没地方坐人。"麦琼方说起这些时显得有些得意。
原来,林丽艳是麦琼方资助的其中一个孩子,3年前从巴马来到百色读书,学费伙食费都是麦琼方出,今年毕业后就搬过来跟麦琼方住。
1989年,百色市区发生的一起车祸,一对夫妻死于车轮底下,麦琼方收留了他们的孩子,养成了自己的"大儿子"林海(化名)。林海的父母去世后,身边没有亲人,素未谋面的麦琼方把他接回了家,供他吃住,送他读大学,关怀备至与亲生儿子无异。
毕业后,林海成了一名公务员,但3年前,不幸再次降临到他的身上,他被检查出了胃癌。"那段时间,我的精神几近崩溃,是妈妈在不断地为我鼓劲,可我知道她偷偷地哭了不知多少回。"林海说,为了给他筹钱到香港治疗,麦琼方四处找人借钱,每天早出晚归。如今,他的病基本痊愈,但没有麦琼方母亲般的不离不弃,就不会有今天的他。
榜样
善举打动众人
行善不再孤单
对于麦琼方的行动,有些人不理解,言谈中不免对她冷言嘲讽,甚至背地里呼她为"痴婆"。特别是对于麦琼方收集旧衣物的举动,部分人还一度怀疑她是拿去卖的。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麦琼方坚持行善几十年,除了身边的人,知道的人并不多。直到去年12月,她儿子韦晶帮她在网上发帖求助,她的善举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去年12月份,麦琼方为了给巴马的6个孤儿和1位孤寡老人筹集足够食用1年的大米,一个人在百色市区奔波,被人说了很多冷言冷语,吃了多少"闭门羹"。面对这些,麦琼方都不在乎,可是跑了好几天,筹集到的大米却很少。韦晶不忍心看到母亲这样辛苦,就在网上发了一个求助帖。令麦琼方始料不及的是,网帖发出后的两天内,就有很多人联系上了她,纷纷加入到这个为巴马孤儿"讨米"的行动中。
经历这件事后,麦琼方的行善路也不再孤单。现在送旧衣物到山区,有人出车、有人出力,收集的衣物也越来越多,下乡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右江民族医学院大二学生何开划说:"我和很多同学都被麦姨的大爱感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常去帮忙整理衣物。"
麦琼方给记者看了一张清单,上面记着的一些爱心人士近段时间给巴马一中5个孤儿捐助的爱心款,捐款人中有学生、医生、公务员、企业老板,甚至还有农民工。麦琼方说,自从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后,她的压力一下减轻了不少,"有些孩子我本来每月要寄400元的生活费过去,但现在只用寄100元就够了"。
几十年来,麦琼方的善举打动了很多人,惠泽过许多孩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她的儿子韦晶一直热衷于支教,去年参加工作后,一有空就去周边村屯开展支教活动,工资很大一部分花在了支教活动上。她多年来资助过的孩子,很多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他们也像"麦妈妈"一样,大多数人都在默默资助着身边的贫困孩子上学。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