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蔚华认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高利差”存在偶然因素,而要应对经济结构转型,银行业的“高利差”模式不可持续
本刊特约撰稿/杨澜
招商银行董事长马蔚华 |
2011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型企业,在外部需求下降和国内调控趋紧的情况下受到相当大的抑制。然而,与实体经济受影响相反的是,中国的国有股份制银行却在高息差、高收费的带动下实现高利润,被外界批评为“暴利”。
针对外界的种种疑问,《中国新闻周刊》特约撰稿人杨澜近日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
杨澜:马蔚华行长,2011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取得了历史性的增长。我想问你的是,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吗?
马蔚华:的确,中国这个银行业去年的利润增长幅度很高,但是这有必然性,也有偶然的因素。我认为,这种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先说说这种增长的必然性。首先,实现利润增长是因为实体经济的表现不错。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是9.2%,虽然同比放缓了,但是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很亮丽的。中国的银行应该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由于经济决定金融,经济决定银行,因此实体经济表现好,银行就会表现好,这是一个必然联系。
第二个原因是银行也利差大。中国现在利差确实是比较大,未来我们还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挑战,面临银行“脱媒”的挑战。但是利率市场化将会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利差肯定不会一直这么高。
第三个原因是经过这几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银行纷纷上市,银行的经营管理有了很大的成就。比如说,去年整个中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率是千分之九。西方认为中国的银行业不良率应该是两位数以上,他们认为中国的银行业“技术上”已经破产。这么计算的话,假如中国银行的不良率提升几个点,那么去年一年的利润都会被抵消了。但是,正是因为中国银行在这些年经营得好,风险成本低,所以才给中国银行的盈利带来了贡献的空间。
而我们还要注意到去年银行利润高的特殊性。我觉得这个特殊性就是宏观调控期间稳健的货币政策。先后五次贷款加息,有时候可能贷款加息了而存款没有加息,这给银行从定价赢得了盈利的增长。但是,去年肯定是特殊情况,银行业不可能总是这样下去的。
杨澜:对,你强调的是一种银行的盈利方式,但这种盈利方式恰恰让老百姓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没有看到存款利率没有增加。他们其实也是有一定怨言的。
马蔚华:说到存款,其实很多存款,就是从银行的体系内流到银行体系外的金融市场上的,这就是所谓的“脱媒”,这就是为什么现在银行的存款少了。而银行没有存款,它就不能放贷款了。可能银行的客户现在需要理财产品,但是银行没有贷款,而同时,银行的融资成本就上升了。因此,未来中国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银行的利差肯定要逐渐减少。在脱媒的过程中,银行在社会融资份额中的比例要减少,而银行之外的金融市场将越来越发达,这种理财方式既包括股权投资基金,也包括民间借贷,这样反过来会推动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此外,中国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背景,就是中国经济因为转型而要放缓,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已经非常明确了。因此,从未来看,银行的高利差时代不会再一如既往了。
还有一点要实事求是地讲,就是在本轮金融危机中,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债危机,中国银行业的损失是很小的,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这一方面说明中国银行业,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迅速地发展,不断地成熟,无论是质量和效益都是很好的。但同时还有一个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还比较低,我们还没有深入地涉足国际金融市场。比如,在次贷危机的时候,中国的银行就没有那么多的在从事衍生品交易,这就好比我们根本没有到海底游泳,我们就不可能淹死一样。虽然可能渡过危机,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管理非常成熟,或者说是抗风险能力很强。
杨澜:我们知道小微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增长当中有60%的贡献比例,但是在银行贷款的获益者中,它们只占了20%左右。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马蔚华:小微企业确实面临一个融资难的问题。这不仅是在中国,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面临的问题。为什么说融资难是全球性的难症呢?就是因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一般来说都不像大企业那样,信息透明、管理规范。我们为大型企业审贷,它有评级公司的评级,又能出具资产负债表,还要对外很多披露的东西。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它的规模可能小到几个人,它没有钱去做这些事,因此小微企业的风险相对比大企业要大。而银行就要把这些风险弄明白,这样一来自己的成本又上升了。如果风险防范不好,银行就可能把成本搭进去。因此在为小微企业贷款问题上,绝大多数银行都面临着调整自己借贷结构的问题。不是说所有的银行都能把小微企业借贷的问题做好的,关键要看银行的成本问题怎么解决,风险怎么防控。
实际上,我们银行在2004年就开始重视小微企业了。当时,中国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向大企业批发业务,我们过去也曾经是“傍大款”的,后来转变了观念,因为我们发现,大企业有时需要资金量很大,但是银行没有资金,而大企业不需要资金的时候,银行又承受不了。在资金宽松的时候,大企业一般比较强势,要求银行利率下浮,这一点发生在资本趋紧的时候,银行就会很被动。因此,我们从那个时期开始就逐步转型,开始支持零售,支持小微企业。三年前,我们就在银监会的批准下,在苏州建立了小企业信贷中心。我们的做法是在一定风险容忍度下,把小企业的共性总结出来,确定几个风险的量化指标,对每个企业打分。根据分数,我们就可以批量化、工厂化、专业化地向小微企业放贷,这样既可以防范风险,又降低了银行的成本问题。这个小额信贷中心,也得到了监管当局的肯定,我们也准备今年把它复制到全国范围。我们银行对风险的管理和风险的评估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因此现在对于小微企业的业务也没有大的风险,成本也降得下来。
杨澜: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民间借贷合法化和规范化的呼声也十分强烈。作为一个商业银行的主管,你怎么看待民间借贷的这种发展趋势。
马蔚华:我一向认为民间借贷现在发展很快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在金融市场上,光是银行的渠道确实过于单一。有时候,小微企业需求的信息并不那么容易把握得及时准确,银行业不总能满足小微企业“很急、很少、很快”的要求。但是,民间借贷就能和小微企业融合在一起,因为它们可能同在一个村、一个镇、一个街道,知根知底,就比银行更方便一些。我认为,对于民间借贷,首先应该去规范它,使其合法,让其更阳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