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二次禁渔,北江渔民生活又将有新变化。记者何波摄
文/记者廖银洁
昨日上午,北江佛山段波光粼粼,渔民谭根驾驶着渔船迫不及待地往回赶,捕鱼半辈子的他,显然对昨晚的收成不是很满意,他把网提到船上,将鱼儿一尾一尾地倒入水桶里,加起来不够5公斤。这个收获,卖给鱼贩恰好是20元,勉强能应付一顿的口粮。
昨日,他收到通知,今年4月1日至6月1日,珠江流域将第二度禁渔,作为珠江支流的北江、西江段也在禁渔范围之内。他从心里赞成,认为这样可以让鱼儿休养生息,但让他不解的是,为何禁渔第一年之后,打到的鱼儿不见增加?昨日,记者走访西江、北江流域的三水和南海渔民,他们普遍反映禁渔过后,鱼的种类和大小却没有太多的改善。
对此,佛山渔政支队队长薛勇祥解释,最大原因在于佛山沿江堤围的硬底化,已经不再适合鱼类在此繁衍生息。但他也表示,珠江禁渔对佛山本地的水产品供应不会产生影响。
渔民之惑: 为何不见鱼增多? 三张大网,每日平均只捕到10斤鱼,而十年前最多可以捕到100多斤鱼。
渔民谭根前日在北江撒下了三张网,捕获不到10斤鱼,卖了20元。
去年4月~6月,是珠江流域千年来首次禁渔,谭根从心里赞成,他认为,牺牲两个月,换来的可能是一年收成的增加。但是,禁渔之后的收成让他笑不出来。“还是没什么鱼,都是些下价鱼,跟之前不禁渔的时候根本没有区别,看不出增长。出去经常是捕不到鱼,连油费都亏掉了。”他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河水的污染,“现在的水污染大家都看得到,哪里会有鱼?”
而渔民老吴则回忆起十年前捕鱼的黄金时节,他说,1989年黄鱼、鳊鱼都很多,几次下网,就能捕到一两百斤,而且鱼的个头也很大,上世纪90年代,一斤鱼卖2元,现在物价涨了,但鱼的长势不好,一斤鱼才卖1.5元。现在,鱼群的数量锐减,每天多时也只能捕到十来斤鱼。捕到的品种主要是鲮鱼、鲤鱼,价格一般每斤在1元~3元,偶尔会捕到鲇鱼、鳊鱼,运气好能捕到鲈鱼的话,就能卖个好价钱。
谭根猜测说:“可能第一年禁渔,还看不到成效。” 他说,连年的采沙导致河床下切严重,对适宜底栖生活的鱼类造成较大影响。而且经常有电鱼等情况发生,鱼儿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
渔政支队回应: 佛山水域唔啱鱼“生仔” 经过佛山的北江、西江作为珠江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山境内河段长约400公里,全市登记在册的内河捕捞渔船约1900艘。佛山渔政支队队长薛勇祥表示,禁渔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连续性非常有益。
为何首次禁渔之后,佛山本土的鱼获没有增加?薛勇祥分析,“首先,北江、西江偌大的江面两边多是钢筋混凝土,现在几乎所有的堤围都硬底化了。河段都找不到很浅的河滩了,但鱼类要停下来繁衍,需要有合适的微生物和合适的河床,在这里怎么产卵、怎么寻找食物呢?再加上,近十年来水质变差,鱼类资源大幅度减少,因此,一时间也难有明显的捕获量增长。”
市场: 养殖主打 不受影响 周日开始禁渔之后,市民最关心的莫过于这次禁渔对于市民吃鱼会不会造成影响?“禁渔对佛山市场不会有很大影响,”薛勇祥回应称,“这次禁渔主要是限制捕捞作业,对养殖作业没有限制,目前养殖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捕捞数量。再加上目前捕捞的鱼类市民在菜市场上基本买不到,影响不大。”
根据2010年的数据显示,佛山全市水产品的供应量为56.5万吨,但渔民的捕捞量只在6780吨,渔民捕捞供应比例的确很少。
渔民: 多在45岁以上 转业难 昨日上午,在南海的三山北区渔村,50岁的老吴正在整理渔网。此次禁渔,像老吴这样受影响的渔业人口,全市约有3000多人。
据薛勇祥介绍,五区除了三水有部分年轻人在从事渔业工作外,其他几区的渔民年龄普遍在45岁以上。而且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转产转业的技能。“我从小开始捕鱼,只读了三年书,没有文化,也就只能继续以捕鱼为生。”老吴昨天很感慨。
政府: 补贴标准不变 6月发 禁渔影响到全市3000多渔业人口,他们的生活问题摆在了政府面前。薛勇祥表示,各区的禁渔补贴是由各区的财政负担,目前已经落实好。今年,佛山市的禁渔补贴标准依然与去年一致,具体为:全市在册的捕捞渔船,以船为单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艘,补贴待开渔后凭证发放。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