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贸商变身茶商暴炒春茶 通胀惹的祸
2012年03月31日09:5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人间四月天。当我们期盼春茶上市之时,不想今年春天姗姗来迟。春茶正经历着不寻常的年份:遭遇暴炒。
一斤西湖龙井头茶在预售义卖会上创出了18万元的天价;一斤极品太平猴魁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极品六安瓜片要价也在1.6万上下……各地名品春茶价格均超过茅台,赛过黄金。
经济学家认为,在各种商品被轮番炒作的背后,是挥之不去的通胀预期阴影。
钢贸商变身茶商
在上海的宝山、虹口区等福建钢材贸易商集聚的地区,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很难找到像样的茶室。
“每个福建钢贸商的办公室都是一个茶室。福建产茶,福建钢贸商们从小喝茶、收藏茶。他们的口味很高,根本看不上市面上普通的茶,更不会去喝。”老程告诉记者。老程追随福建人做钢材贸易已经十来年了,对福建商人格外了解。据他介绍,福建人谈生意的时候,老板们往往在办公室拿出自己珍藏的好茶,边喝边聊。这样的状况自然让路边的茶室没有生意可做,茶室自然淡出了这些区域。
这两年钢贸生意难做,不少福建钢贸商干脆经营起了茶叶生意。他们不会去开茶室,而是囤积居奇炒作茶叶。“他们就是顺带做做,不是主业。”老程介绍。
而今年持续多雨阴冷的天气影响了春茶的上市时间。福建当地的茶叶经销商介绍,年初以来天气持续多雨阴冷、日照不足,使春茶茶芽生长大大减缓,今年各地春茶上市时间比往年推迟了15天左右。
据多位茶商介绍,即将上市的春茶主要是产自福安、政和等地的红茶,而武夷山的正山小种、武夷岩茶以及安溪铁观音等茶叶的采摘时间更晚,预计要到5月份才会大量上市。而春茶集中采摘的时候,采茶工相当紧缺,用工成本也是一年比一年高,去年采茶工一天100元工资,今年涨到120元也可能招不到人。
这给茶叶的囤积炒作提供了机会。
茶叶变成金融产品
由于今年春天天气比较特殊,茶叶发育晚、水分重,所以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安溪某茶叶经销商介绍,在茶叶市场上,受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部分品种的春茶价格将比去年上涨两成左右。
“上涨两成以内还可以接受,但价格成几倍、几十倍的上涨显然不正常,肯定有资金在炒作。”该人士如是说。
据钢贸商老程介绍,不少手握重金的钢贸老板都参与了福建春茶的炒作。他们炒作茶叶的方式大概有几种。一种是在市场旺销的情况下,大量囤积知名品牌茶叶,只进不出,多进少出,或者干脆拒绝销售,让缺货的假象愈演愈烈,等市场价格上涨以后,这些经销商再出售存货,牟取暴利。
另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大的代理商私下垄断货源。有些代理商或者业务人员为了牟取暴利,和这些游资达成默契,直接把茶叶生产企业的产品拉到自己的仓库囤积,造成局部地区缺货,哄抬价格。
茶叶经销商的炒作手法也大多是上述两种。
全国某一种茶叶的市场容量并不大,而且只要控制大约30%的货源,只需几千万元资金就能炒作了。
据公开信息,最近各种类型的茶叶均被炒作了一遍。从安溪铁观音,到武夷大红袍,从云南普洱到正山小种,在“爆炒”中,无数个创富神话诞生。
但茶商囤货炒作误导了茶农,让茶农盲目跟风囤货,坐地要价。暴涨后的价格对茶农来说只是短期利益,等泡沫破灭价格暴跌后,最终受害的还是广大茶农。
一家经销茶叶的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指出,目前的春茶已经具备“期货”属性了。“茶叶成了金融产品,就和商品本身没有多少关系了,不管是茶叶还是大蒜。”该人士认为,由于竞争激烈,获利微薄,这位负责人计划把他的电子商务公司盘出去。“除非投机炒作,老老实实做茶叶经销生意根本没法赚钱。”
都是通胀惹的祸?
前段时间,“10元钱仅能买两根大葱”的消息在国内传开。一斤毛葱地头价只要卖到0.3元就保本,前段时间居然卖到1.6元,最高价甚至卖到2元。最新的价格虽然回落到1.2元,但相比0.3元的保本价,也高出了300%。有不少人认为,大葱价格飙涨跟之前的“葱贱伤农”有关,因为之前大葱价格非常低,不少农户不愿意生产,于是才会有如今的上涨。
这和今年的春茶因为天气、人工上涨等原因减产,从而被暴炒有异曲同工之处。
分析人士指出,从“豆你玩”、“蒜你狠”、“糖高宗”到目前的“向前葱”、春茶遭遇暴炒,这些名词的最终指向都是通货膨胀。只要生产出现问题,国内的资金就足以掀起一波通胀浪潮。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反观当前,西方预计可能出现史上最长的一轮低利率时期,而我国通胀压力仍然不小。银行存款外流四处寻找出口,在国内通胀预期仍然较强的背景下,经济同样存在巨大的泡沫化压力小农产品、古董、字画、红木、钱币……只要是能买的无不出现翻番上涨!因此,今年宏观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不伤及实体经济的前提下抑制过度投机。
再回到今年的春茶。通常所说的春茶是指“明前茶”,即清明节前采摘、制作的茶叶。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受虫害侵扰少,又积蓄了数月的营养成分,芽叶细嫩,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同时,由于清明节前气温较低,春茶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的说法。但明前茶并非适合所有人的脾胃,普通消费者不必盲目追求“明前茶”。本报记者 高改芳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