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整齐划一,有的造型独特;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刻满了字,有的几乎是空白。
这里,是中国许多政要和名人最后的归宿。
位于北京西部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始建于1949年底,目前这座中国规格最高的公墓正在改建骨灰堂。
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发言人董立波说:“公墓面临很大的压力,每年大约有1000份申请要将骨灰存入公墓,但空间是有限的。”
他说,骨灰堂原有的格位将改成电子格位,并装安全锁,既可增加存放位,也能更安全地保护骨灰。改造后,必须持卡才能打开电子格位的门。
目前,八宝山革命公墓有500多人长眠于此,还安放了3万多份骨灰,包括中共领导人任弼时、朱德、彭真,以及著名作家老舍和相声大师侯宝林等。
“这里安葬的都是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和平与进步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董立波说。
改建骨灰堂意味着挪动骨灰盒位置。董立波和同事遇到了一些阻力。他说:“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如何改变传统的陈旧的观念。我们一直在努力改变中国人的丧葬观。”他举例说,在骨灰堂改建工作中,多数家属不喜欢顶层和底层的位置。
董立波8年前从部队转业来此工作。“那时候,社会上或多或少还对这个行业存有偏见。”在头几年,他明显感到社交圈子小了,与他握手的人少了,获邀参加婚礼的机会也少了。
“因为忌讳,就连出租司机也不愿意到八宝山。”他说。
然而,董立波喜欢他的工作。“在墓区漫步,会让我思考生死的意义。现在我对名利看得很淡,它们都是身外之物。”
八宝山原为京西两个小土丘,因地下蕴藏八种矿物而得名。明永乐年间,护国寺在此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在明代护国寺的基础上改建公墓。1970年,公墓定名为八宝山革命公墓。
穿过汉白玉砌成的门楼进入公墓,第二和第三墓区分列道路两旁,埋葬的主要是烈士、红军战士、艺术家、科学家和学者。
第一墓区位于骨灰堂北面的山坡上,开发最早,入葬者级别也最高,为党政军高级领导,还有几位外国友人,包括美国作家斯特朗和加入中国籍的波兰记者爱泼斯坦。
1956年,中共多位高层领导集体签字,同意死后遗体火化。从此,越来越多的人死后其骨灰被存入公墓。骨灰堂坐落在从前的护国寺内,四合院里灰砖墙体、红木圆柱,四周厢房被改造成33个骨灰室,一排排格架中安放着骨灰盒。
八宝山革命公墓每年大约接待来客30多万人次。尤其清明节期间,一些中小学校到此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常在任弼时墓前的小广场举行。1950年病逝的任弼时,是革命公墓开建后入葬的第一位政要。
任弼时墓不远处,是雕刻匠宋孝心的宿舍。他在家乡山西的一所中专学会了雕刻手艺。
“每一块墓碑我都用心雕刻,墓碑损坏是没法弥补的,”宋孝心说,“雕刻最重要的是表现出神韵和情感。”
为中共元老陈云刻墓碑给他留下美好回忆。他说,陈老的夫人很亲切,平易近人,他们家人也很友好。他很欣赏陈云碑文上的一句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在革命公墓挖建墓穴的巩昌淼注意到,很多墓葬设计越来越追求独特的艺术造型。比如文学家老舍的墓地,由两堵呈直角的矮墙,围着一块墨绿色的花岗岩地面构成,石面刻有道道波纹。
在中共高级领导人、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和夫人蔡畅的合葬墓上,真人大小的古铜色雕像,一坐一立,笑对过客。
近十几年,巩昌淼及其父兄三人承建了革命公墓的所有墓穴,,每年大约要建五六十套墓穴。挖建一个墓穴需要一、两周时间。
他说:“在洞穴里做装饰,如贴瓷砖,是难度最大的活儿。洞里黑暗,很小,但人得钻进去。”
“为这些名人修墓我感到骄傲,我对他们很尊敬。”
公墓管理方计划出版书籍和数码产品,帮助人们纪念和学习长眠公墓的革命先烈。
“一人一碑一故事,墓碑无言,却昭示着生命的意义,它承载的历史一直感动着后人。”董立波说。(记者杨健翔 喻菲)
作者:杨健翔 喻菲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