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装备第3代未爆弹探测仪 可自动生成图像
2012年04月12日09: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火山口上过日子,阎王殿前干工作。”多少年来,排弹兵的工作和生活,一直给人们留下这种紧张又危险的印象。
1996年,人民空军编制序列中,诞生了一支年轻的机场工兵部队兰空某机场工兵勤务队。该部所属排弹排要排除的是威力巨大的未爆机载导弹和航空炸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一旦发生意外产生的破坏力难以控制。
让人没想到的是,2005年排弹排扩编为排弹中队以来,天天与航弹、引信、炸药打交道,却未伤一兵一卒,圆满完成111次排弹任务。与老一代排弹兵相比,新一代排弹兵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他们感慨地说,科学发展观给部队带来显著变化,让官兵感受幸福的同时,更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比武技压群雄的幸福
“白面书生”成尖兵
第一次被战友们唤作“喜羊羊”的那一刻,列兵万洋洋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幸福感。
2010年10月,万洋洋代表兰空参加空军比武。全空军同类专业16个代表队,参赛队员个个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唯独他是个列兵。出人意料的是,万洋洋以优异成绩荣获第二名。
这一切来之不易。
2010年新兵下连,万洋洋被分配到排弹中队担任探测员。第一次参加军事训练,他兴高采烈地爬上期待已久的新装备,顿时傻了眼:控制面板、操作说明书,全是英文!
这可苦了只有初中文化的万洋洋。无奈之下,他利用业余时间跑到书店买来一本英汉词典,一有空就随手查阅。这样学习吃力不说,效果也十分有限。
勤务队队长党明杰见状,向队党委提议购买了一批电子书、掌中宝等学习用具,配发给万洋洋等12名新兵。上进好学的万洋洋,知识和实践经验齐头并进,很快在探测专业崭露头角,取得代表兰空参赛的资格。
“导弹、航弹构造精密,排弹光靠胆大心细还不够,科技素养必须高!”提起万洋洋的出色表现,中队长肖磊自豪地说。
随着中队先后建起电子阅览室、军营网吧、排弹抢修专修室,越来越多的“白面书生”成为排弹尖兵。节假日,120平方米的军营网吧内,功能齐全的“排弹尖兵综合信息网”吸引着官兵,《战时机场排弹》《机场排弹指挥》等专业课程上传网络,网上推演可随时展开。工作中,不管谁遇到疑难问题,随时随地可以展开“课题式”研讨。
驻地数十家地方高校发挥了“外脑”作用,6名专家教授应邀担任客座教授,成了官兵们的专业导师。24名大学生干部,人人有战士辅导对象。
让四级军士长王凌祥感动的是,去年8月,他取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当天,教导员闫鹏利就把3000元送到他的手中。闫鹏利解释说,为鼓励官兵学习成才,勤务队出台规定,凡参加自学考试并取得学历、学位或资格证书,队里补助60%的学费。
他们还有一条“硬规矩”:在外执行任务,只要官兵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学历升级考试需要,队里将合理调整部署,提供便利条件。
“有条件学习,能提高素质,这种幸福感用多少钱也换不来!”说起这些,官兵们很知足。目前,这个中队全体人员均接受过专业培训,21人获得从业资格证,5人自学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证书。
出色完成任务的幸福
“镇队之宝”作用大
论资历,中士郑伟可谓排弹中队“元老级”人物,单是未爆弹探测器,他就经历了3代型号的变迁。
提起手中装备新变化,郑伟美滋滋的,一脸幸福。“第一代未爆弹探测器是指针式的,精度差,判断磁场强弱只能靠耳朵听"滴滴"声的大小。”郑伟说,那时候每次探测未爆弹,自己都提着探测器大汗淋漓,有时误差太大,不得不返工。
“第二代未爆弹探测仪是数字式的,分辨率提高了10倍,主要判断方式是看显示屏,磁场强弱直接由数字显示。”对这一型号装备,郑伟有两个字的评价:省力。
说到现在使用的第三代未爆弹探测仪,郑伟脸上乐开了花:“在第二代基础上增加了智能程序,能自动生成图像、自动定位,完成深度估算。”郑伟介绍说,以前需要他与助手两人协同作业1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的未爆弹探测,现在只需一个人5分钟便可完成。他用两个“团团转”描述这其中的差别:探测一个未爆弹,以前需要整个中队“团团转”,现在只要探测仪“团团转”一会儿就行。
装备器材的更新,也促进了规范化建设。
中队长肖磊体会到的显著变化,是排弹的严格程序和科学规范。以前排除未爆弹,他在现场指挥总担心有纰漏。中队制订信息化流程规范后,一切变得更加安全、高效、有序、可靠,操作手按照《未爆弹排除预案》进行现场作业,起爆手填写《未爆弹现场作业登记卡》,参照《未爆弹排除作业标准》进行检查确认,指挥员再次现场确认后,即可下令起爆。
有先进装备和科学程序作为“镇队之宝”,中队官兵7年来18次紧急出征,次次出色完成任务,完成军人使命的幸福感,时时洋溢在每个人心头……
家人团聚的幸福
“铁汉柔情”显温馨
“接送亲友的朋友请注意,从长春到西安的K125次列车已经到站。”2012年1月18日,听着站台广播里传出的声音,助理工程师张德斌感到幸福就在身边。他的妻子关聪乘坐这趟列车来队,从此结束两人长达6年的分居生活。
张德斌是中队的技术骨干,常年随队外出执行任务,扫雷排弹从没畏惧过。就是这样一个铁汉,也与许多排弹兵一样,心中有一块柔弱的地方,那就是对妻子和家人的挂念。每次探亲回家,张德斌看到家中所有重担压在妻子一个人肩上,心里都不是滋味。
2011年,国家和军队调整政策,降低随军门槛,张德斌的爱人符合随军条件。队领导第一时间找他商量,了解到他的妻子担心随军后失去工作,便主动协调驻地有关部门替她找到一份稳定工作。
如今,夫妻俩有了更多甜蜜时光,业余时间,牵手漫步在繁华街道上,尝尝小吃、看看电影……“再上排弹战场,我也后顾无忧了!”说起自己家庭的幸福生活,张德斌一脸兴奋。
拥有这种幸福的,不止张德斌一人。
今年初,助理工程师郭徽办好家属随军手续,妻儿从老家赶来。随之而来的难题,让夫妻俩多少有些忧心。住房紧张,一家人只好挤住在家属临时来队住房里,儿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妻子的工作没有着落……
“不能让我们的家属随军后感到失望!”教导员闫鹏利主动到郭徽家中看望,协调帮助他们在营区附近租了套两居室,还为郭徽的儿子联系好幼儿园,为郭徽的妻子找了份工作。
随军新政策出台至今,中队已有6名官兵家属办理随军手续,其中3名随军家属找到新的工作,3名随军家属开始自主创业。温馨的家庭生活,让排弹尖兵们工作更有劲头,排弹更有信心了。(彭明全徐宝林曹传彪)
作者:彭明全徐宝林曹传彪 (来源:解放军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