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推动京津冀企业协作 降低碳排放强度
2012年05月02日10: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在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要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利用环京津优势,主动推动京津冀企业协作。
总体来看,我省降低碳排放强度面临“高、大、重”的限制。“高”是指碳排放强度高,“大”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大,“重”是指影响降低碳排放强度的钢铁、石化、建材等高碳产业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与发达国家居民是碳排放量的“最大贡献者”不同,我省企业碳排放量占全部碳排放量的80%以上,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最主要的抓手是千方百计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
治理环境污染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大气污染受气候和风向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跨行政区划传输的特征,因而相邻区域间只有协作才能取得治理大气污染的最大实效。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与京津合作共同协商,制定降低企业碳排放量的政策是共赢选择。
要看到,虽然京津冀三省市的企业协作符合各方利益,但目前还存在协作领域小、基础不牢、合作机制不完善和政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不足。今后,在政府相关措施的主动协调推动下,企业只有将降低碳排放量上升到关系企业能否生存的战略层面,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更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强度。
一是推动京津冀企业在合同能源领域加强协作。在传统的节能投资方式下,节能项目的所有风险都由企业自身承担,潜在的风险让我省众多企业裹足不前。采用与节能量直接挂钩的合同节能机制,可以大幅度降低我省企业投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节能服务公司有五百余家,北京就拥有二百多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且整体实力较强,科技含量较高。由省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我省企业主动与北京的节能公司合作,对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积极作用。
二是推动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区域联盟。京津冀现行研发联盟的主体基本上都是本省(市)内的企业和科研机构,这种研发联盟仅仅打破了本区域不同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壁垒,对企业跨区划创新的推动力比较弱。以发展的眼光看,三地各自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很有可能成为重复性投资,一些关键性技术可能由于研发经费和科研人员的投入分散而无法取得重大突破。如果三地能够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和扩散的区域联盟,将分散的手指紧握成拳头,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推动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世界银行预计,2012年全球的碳排放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量会达到3.5万亿美元。与这种快速发展的趋势相比,我国碳交易市场还不成熟,每吨碳的价格不足国际价格的三分之一,发展繁荣碳交易市场已成为我国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必然选择。
目前,京津冀三地都已成立了有关碳交易的机构,2008年北京成立了环境交易所、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2010年我省成立了能源环境交易所。从发展方向看,国家鼓励建立跨行政区的碳交易市场,而且处于起步阶段的京津冀三地交易所业务量都很少且是同质化竞争,这就为京津冀三地整合资源、建立统一交易市场提供了推动力。这种统一的交易市场社会成本较低,可以使企业有更多选择、更加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从而以更低的社会成本降低整个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当然,在推进京津冀企业协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不少困难,但只要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并耐心推进,不仅对降低碳排放强度有积极作用,而且对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河北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