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热得紧,菜苗蹿得快,春播夏收正当时,让人想起了去年底落户上海人家的阳台菜园收成如何?昨天,记者从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获悉,已有万余户家庭今春尝试阳台种菜,接下来还将有40万份迷你“阳台菜圃”走进百姓家中。不过,相对市民高昂的种菜热情,精明的商家迟迟未解囊投入,其瓶颈在于分散的阳台“农户”让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阳台种菜热情高
志愿服务忙不迭
鸡毛菜、散叶生菜、结球生菜、观音菜……位于东台路国际广场27楼的大露台上,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的“空中苗圃”郁郁葱葱,适合阳台栽种的各种穴盆尺寸齐全,小的可装进一个打包盒里,能种15棵鸡毛菜;大的约0.25平方米,有128孔穴,既可种小青菜,也栽各种色拉蔬菜。来此咨询、取菜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位奉贤市民专程驱车近两个小时前来,正在请教如何开发自家阳台,做个快乐菜农。
进社区、走学校、串街道、访敬老院,促进会的工作人员为推广阳台种菜,忙得团团转。“市民实在是太热情了,阳台菜苗每到一处都被抢购一空。”副会长张剑虹坦言,入春以来7位工作人员几乎没有休假日,各种形式的邀请讲座或活动将日程表塞得满满当当,有时一天跑好几个街道或者学校。目前,40万份体验版的“迷你菜园”大放送已经在淮海街道展开,并将先后通过各街道进入中心城区的更多居家阳台。
会长汪思亦告诉记者,阳台农业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在国内还鲜为人知。黄浦区文化公益促进会和市农科院启动的“都市绿农”项目,让更多市民学习并掌握阳台种菜的简单方式,慢慢接受做个“阳台菜农”的生活理念。
物流成本高
商家不感冒
市民有需求,公益组织忙不迭,若有商家来接力,该有多好?不过,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商家嗅出商机来。市农科院设施园艺研究所所长朱为民分析说,阳台种菜从工厂化育苗到居家栽培设施,不存在技术难题,成本也很低。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市民阳台菜园分散、零碎,从郊区育苗工厂中运来的大批菜苗,若要分运到户,物流成本必然成倍增加。同时,家庭阳台空间小,蔬菜产量和品种十分有限,如果想每周吃上一两次,穴盆菜苗就得频繁更换,物流配送的次数自然也要增加。
“想要不断摊薄物流成本,让菜苗入户更便宜,需要在市内建立相对集中的阳台菜苗分销地,减少运送车辆的落脚点。”朱为民建议,菜苗可统一入城卸货后,再将小区物业或者街道社区等发动起来,或提供场地短暂存放,等市民上门购买,或直接按需送苗到户。这个瓶颈需要政府统一购买,或者商家用心运营,才可能被打破。“慢慢地,从选种育苗到物流配送,逐步发展成阳台种菜的产业链之后,阳台菜园才会种了一茬又一茬。每年夏淡或冬淡来临时,阳台蔬菜可成为大田农业的有益补充。”
与此同时,市农科院还在源源不断培育适合阳台种植的茄果类蔬菜和特色蔬菜,例如小番茄、大叶生菜、可食用迷迭香等等。“相对于鸡毛菜等小叶蔬菜,特色果蔬个头大、菜量充分,有的一次栽种还能多次收获,大大降低了阳台种菜成本,其菜价可能比不过小菜场,但肯定比超市里的有机蔬菜要便宜。”汪思亦说。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