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美国特派记者陈一鸣本报驻德国特派记者郑红青木
15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刊登了一份由美国学者撰写的中国人20年幸福感分析报告。报告援引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西方相关调查数据,得出结论:中国过去20年取得非凡经济成就,民众幸福感却未相应上升,在低收入阶层中,生活满意度还有所下降。
美国《洛杉矶时报》15日称,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撰写者、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搜罗了近20年来有关中国国民收入和幸福感关系的调查数据,这些数据来自“世界价值观调查”、盖洛普等6家西方主持的民调机构。伊斯特林说,“中国人均消费水平20多年来增长4倍,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伴随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他写道:“总体来看,中国的富人比过去快乐了一点点,但中间收入阶层在幸福感上鲜有变化,而在较低收入阶层,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还在大幅下降。”
德国《南德意志报》15日评论说,金钱如果能带来幸福,中国人应该笑口常开,显然他们没有。德国《世界报》说,穷人成为中国社会的“压力器”,国家富了,一些底层民众没有共享繁荣。“人们甚至对1990年满意度更高,这和俄罗斯及东欧转型国家有类似的轨迹。”
伊斯特林曾在东欧和俄罗斯做过幸福感调查,他说:“当由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的经济增长与失业率的提高和社会安全网的丧失同步发生时,后两者对个人幸福感的冲击更为显著。”他说,民众在温饱之上的幸福感来自于读得起书,看得起病,老有所养,工作和收入有保障等等,总之要有一张“社会安全网”。
《洛杉矶时报》称,期望随财富水涨船高,且人们还倾向于与他人比较,报道引述中国某大学教授的话说:“如果有人今年工资比去年高,他未必高兴,如果他的收入高于朋友,他肯定高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