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和政府的“神经末梢”,无论是“八十后”还是“80后”,无论是离土进城还是“留守”乡村,无论坐劳斯莱斯还是穿胶鞋,村支书们愿望都很简单,就是“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87岁的张国忠被称为“共和国任期最长的村支书”。
1949年以来,张国忠一直担任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小杨屯村党支部书记。他每天都要围着村庄走几圈,老人眼不花、耳不背、步伐沉稳、思路清晰。60多年来,他带领小杨屯村村民,从以前的“地多不打粮,年年闹灾荒,辛苦干一年,一顿吃个光”的逃荒要饭村,变为“户户住洋楼,生活超小康”的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与张国忠一样身份的村支部书记,在我国有近60万,他们的年龄、阅历、文化程度存在差异,所处地域和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他们是怎样履职的?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做好群众工作、创新社会管理?
《瞭望》新闻周刊在走访了全国数百位村支书之后,选取了6名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村支书,了解他们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探寻这一群体的精神风貌。
“八十后”与“80后”的发展方式观
被称为“八十后”的张国忠说:“新农村要靠出力流汗苦干出来。”
而2010年大学毕业后选聘到陕西省延川县高家屯乡源流湾村的“80后”姑娘李梅说:“除了苦干、更要巧干,国家支持的、群众欢迎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张国忠任职的小杨屯曾是一片洼地,为改变村里面貌,张国忠带领村民挖沟、打井、改土,苦干20多年,将“只收蛤蟆不收粮”的薄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田。小杨屯村办养鸭场,为了不让村民受损失,张国忠带头试养,总结出一套“养鸭经”传给村民,全村很快就掀起了养鸭热,村民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小杨屯创造了“平原农业开发新模式”。
村民们说,小杨屯的今天,是老书记带领小杨屯人不等、不靠、不要,立足本村资源,靠苦干拼出来的。张国忠说,致富向国家伸手是要不来的,要靠苦干实干。
对于如何带领村民致富,青春靓丽的“80后”大学生村官李梅则有自己的想法。
2010年9月,24岁的李梅到陕西省延川县高家屯乡源流湾村任支书助理。上任伊始,她仔细研究村里的土壤、地形,立志改变只种玉米难致富的现状。
在考察了各种水质和土壤后,李梅提出种植药材柴胡。可村民谁也没种过,托人一打听,一斤种子就要120元,投入不小。李梅算了一下,种示范田要20亩土地,租地、种子、人工、施肥要6万多元,按目前柴胡的市场价格为每斤30元计算,只要正常年景,20亩柴胡纯收入超过11万元。
再好的蓝图,不从纸上“走”下来也只能是空想。项目找到了,但前期投入却难住了李梅。她对本刊记者说:“我没钱,但也不能干等,浪费时间就是浪费机会。”李梅想到了国家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便给延川县委组织部写了一份策划书,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并申请国家无息贷款8万元。目前,这份策划书已经得到了延川县有关部门的批准,李梅与她的理想越来越近。
时代不同,条件不同,经历不同,村支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不同。但采访中,本刊记者所遇到的村支书的共同之处是,都透露出强烈的为村民服务、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作为党和政府的“神经末梢”,“八十后”与“80后”所追求的勤劳致富、实干脱贫是治村的基础。
社区村书记
与“留守”村书记的工作方法
2008年,内蒙古通辽市滨海街道兴隆村整体搬迁进城,作为城市社区里的村书记刘翠华说:“从农村到社区,工作方法要革新,要规范化、有序化。”
虽然距离哈尔滨不远,但长期“留守”农村的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利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张万录说:“别管新和旧、土和洋,管用的就是好办法。”
早春的内蒙古通辽市仍然春寒料峭。刘翠华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一天的行程写在一楼公示板上。那张小黑板上记录着所有村干部当日去向和手机号码,方便村民随时联系。兴隆村是通辽市城中村改造工程中第一个整体搬迁的村。2008年,全村576户村民整体搬迁到通辽市近郊,住进13栋漂亮的住宅楼。
刘翠华说:“兴隆村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带给我们的是工作方法的一次革新。”一夜之间从农村变为社区,刘翠华和其他村干部一样,迅速转变工作方式。村干部把自己定位为“兼职代理员”,对以往需要群众去镇、街道办理的准生证、户口、低保金领取等各种证照和事宜全程代理,限期办结,让群众少跑冤枉路,少花冤枉钱。
曾经习惯了在农村走街串户的刘翠华说,现在村里建立了村干部坐班制、今日去向告知制、月度考勤制等一系列制度,最大的心愿就是方便群众。65岁的村民孟庆国说:“村干部也跟机关干部一样全天坐班,村民办事真方便。”
与社区书记刘翠华的工作规范化相比,“留守”书记张万录工作方法就显得有些“土”,而且他还公然接受村民“吃请”。
张万录所在的新农村有8个自然屯,多年来一直种玉米,可解决温饱但不能致富。张万录经过考察后,提出发挥离哈尔滨市较近的优势,集中连片发展温室大棚,种植花卉蔬菜。张万录说,当时有的村民想干、有的怕赔钱不敢干。连片发展最大的难题就是“串地”,即把规划地块中不扣棚村民的土地置换给扣棚村民。新农村两委承诺,土地置换后,不变更原承包人土地证、国家惠农补贴也给原有承包人,赢得了多数村民的认可。
最后只剩一位年轻村民说啥也不“串地”,全村人致富的希望眼看要泡汤。张万录急了,拿出了家长制的“土”办法,他冲那位村民大喊:“地一定要串,按年龄我是你长辈,长辈说话你小子敢不听?有事你冲我说。”在“来硬的”同时,张万录还“偷偷”找到了这位村民的父亲、朋友,一同做工作,软硬兼施,问题最终被解决。
当年扣棚、当年收回成本,每栋大棚纯收入至少5000元,是种玉米的10倍。富起来的100多位村民合计,不能忘了引路人,一家拿100元,一定要请老书记喝酒。
张万录没有拒绝,他说:“这饭得吃,不吃伤感情。”他也交了100元钱搞“AA制”。餐宴上,张万录拿起酒杯感慨地说:“咱村几十年都没有几个屯的人主动聚在一起吃饭了。我谢谢大伙儿,我的心愿就是为大伙儿服务好,发展更多大棚,让更多人富起来。”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不少村庄已经转型为社区。工作环境改变,村支书的工作方法也在随之改变、革新。受访专家表示,在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管理方面,要允许村支书们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使用他们得心应手、符合当地风俗的工作方法,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轿车代步
与胶鞋走路书记的共同情结
拥有总资产40多亿元的花园集团,去年带领全村上交税收近2亿元的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书记邵钦祥坐的是劳斯莱斯轿车,他说:“住哪也没有住村里好,因为村支书的‘根’就在村里。”
地处海拔1350米深山的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书记杨帮武半个月走坏了两双胶鞋,他说:“我哪也不去,就在村里一直走下去。”
上午8点来到花园村,马路上远远驶来一辆劳斯莱斯轿车,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记者绝不相信豪车的主人就是花园村书记邵钦祥。
花园村在书记邵钦祥的带领下,由一个改革开放前人均收入78元的小村庄,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7亿元,全村上交税收1.8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达6.8万元。而邵钦祥自己的花园集团,30年来累计出资8亿多元,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福利事业。
本刊记者问:“邵书记坐劳斯莱斯办的都是大事吧?”邵钦祥笑着说:“两口子吵架、小孩不听话、邻里纠纷,这些事‘大’吧?还有位村民半夜找我,让我帮忙看装修图纸。但只要是关系到群众利益的,都是大事,只要村民找我,我一定到现场,并在3天之内解决。”
虽然“身家”几十亿元,但邵钦祥一直住在花园村。每天上午8点到10点,他都坐着车在村里转转。邵钦祥告诉记者,村书记离开农村就没有“根”,只有住在村里,才能随时了解民情民意,帮村民解决困难。近年来,发展壮大的花园村吸引了2.4万多外来人口,是本地人口的6倍,但全村却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外来人和本地人在花园村都能安居乐业。
当邵钦祥坐着劳斯莱斯问家长里短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华山村书记杨帮武正拖着病体,穿着胶鞋行走在山区小路上。他这次帮村民办的事更“琐碎”,从山下捎件工具。
杨帮武原本是长乐村书记,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村民苦干,长乐村很早就是全县小康村,而毗邻的华山村由于地处华蓥山区,农民年人均收入不到700元,在2004年之前是全县唯一不通电的村庄。2004年的公推直选中,两个村的党员一致推选杨帮武为长乐、华山两村联合党支部书记。上任华山村书记后的短短半个月,杨帮武磨破了两双胶鞋,走遍了华山村的山山水水,为华山村寻找到致富之路。
电通了、水泥路修了、房子建好了,华山村村民多年的心愿一件件变为现实,杨帮武仍然每天步行“丈量”村庄。他说:“抓计划生育、杜绝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解决家庭纠纷,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在农村都是大事。不挨家挨户走就不能了解情况,更没法解决问题。”长期实践中,杨帮武总结出对农民齐心、孝心、爱心、良心“四心教育法”,提出了维稳“三急”、调解“三式”、安全“四重点”、信访“五部曲”等社会管理方法。
由于常年劳累,杨帮武左肾坏死被摘除,被村民称为“舍肾忘死”的铁人。亲人劝杨帮武到城里疗养,杨帮武说:“我哪也不去,就在村里一直走下去,哪怕拼了命,也要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