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发表时评:“延安命题”期待当代回答
2012年05月23日07:28
来源:中国政府网
70年前的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结束。毛泽东所作讲话,引来与会者热烈掌声。
当年,面对4万多怀抱报国激情汇聚延安的文化青年,面对他们与现实接触不多、对群众“不熟、不懂”等种种问题,毛泽东以高超的理论智慧,厘清了“文艺与时代”、“文艺与生活”、“文艺与大众”等基本问题。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文艺作品的源泉是人民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这些论断,为中国文艺工作和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些“延安命题”,也是每个时代的文化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元命题”。放在70年后的今天,《兄妹开荒》可能吸引不到哼唱《双节棍》的嘻哈青年,《王贵与李香香》也难以获取数字化一代的共鸣。时代场景的转换,必然需要文化推陈出新,这正意味着,在体现时代、贴近生活、服务人民上,“延安命题”需要全新的当代回答。
电视剧、出版物生产数量都已世界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加速递增……近年来,文化发展成就斐然。然而,繁荣之下,仍有“虚胖”嫌疑。如果电视里或是长袍马褂、宽袍大袖,或是高级饭店、时尚派对,如何表现时代的深刻变革?如果“山寨”成为创意的源泉,“仿制”成为设计的标准,如何体现社会的文化品质?如果一拥而上建人造景点,生搬硬造搞大型节庆,如何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正因此,“延安命题”显出其穿越时代的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通过消费进行文化选择。产品没有市场,就意味着不能吸引观众;得到了市场认可,就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这虽与延安时代艺术家们面对的情势大不一样了,但“群众”这个关键词却始终没变。自认为“现实性”、“时代化”的文化产品,如果不能经受市场的挑战,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只能证明对时代体察不够深刻、对社会了解不够深入。“格格”红了,男主角就都设计成“阿哥”;一本书火了,所有书名就都带上“那些事儿”……在产品和市场也陷入恶性循环时,终究需要文化工作者制作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来打破。
近期热播的电视剧《心术》,编剧以“卧底”医院大半年的亲身经历写成,切中医患关系的社会痛点,因而得到较高收视率。而源于几个年轻演员“北漂”经历的《北京爱情故事》,同样在年轻人中引来广泛共鸣。从《潜伏》到《双面胶》,事实证明,你选择了时代、社会和人民,时代、社会和人民也会选择你。
我们每年生产500多部电影、1万多集电视剧、过亿册图书……正是因为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文化工作者才更需要深思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振聋发聩的提问。“穿盔甲、舞大刀、骑战马”的电影输给一个世纪前的冰海沉船,是不是因为远离了公众最真实的情感?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的演出却落得个票房寥落,是不是缺少更深入的思考和最基本的真诚?实际上,即便是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考量,也需要更多想想,文化产品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所需?
时隔70年重温《讲话》,虽然其中一些观点,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但回答好“延安命题”,仍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金苍)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