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市长陈建华:垃圾处理全程都可阳光运行
2012年05月23日10: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陈建华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畅谈垃圾处理 通过本报再次向市民倡议“人人动手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有时候,我想到广州如果一个星期不收垃圾,整个城市都会臭了,就深感广州解决垃圾围城的时间不多了。
“政府要成立一个面向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对更多领域的垃圾提出专业建议,不怕意见尖锐,尖锐说明有思考。”
上任四个多月,七次主持或参加垃圾处理座谈、调研活动,远赴上海、美国学习垃圾处理先进经验……昨天中午,刚刚开完垃圾处理座谈会的广州市市长陈建华,顾不上休息,就在市政府食堂里抽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说说有关垃圾处理工作的心里话。
“有时候,我想到广州如果一个星期不收垃圾,整个城市都会臭了,就深感广州解决垃圾围城的时间不多了。”陈建华说,我们要下大决心,依靠人民,动员全社会,共同破解这道难题,自己首先就要身体力行做好这项工作。
政府决策就是要广开言路
重视民意倾听民声凝聚共识
记者:您多次参加垃圾处理工作调研,最近更是连续主持召开两场座谈会,初衷何在?我们看到,在整个垃圾处理工作决策过程中,涵盖了开放垃圾处理设施、发动公众参与、组织专家论证多道程序,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是否会成为今后广州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一个“范本”?
陈建华:垃圾处理工作和每一位市民都有关系,涉及范围广泛,政府为社会、民众提供公共服务,就要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像汪洋书记所说,既要听取精英阶层意见、也要听取草根阶层的意见。同时,广州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落实执行好市人大关于垃圾处理二号议案,必然也要身体力行的做好这项工作。
广州在做重大公共决策、解决民生问题时一贯如此,包括前段时间解决“同德围”突围的难题,也是如此。政府决策必须要维护公共利益,重视民意,倾听民声,凝聚社会共识。垃圾处理的全过程,完全可以在阳光下运行,接受公众的监督。
三句“分类口号”琢磨很久
大家提意见也是宣传的过程
记者:您上个星期提出的“能卖拿去卖,有毒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的垃圾分类口号,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通俗易懂也好记,这个口号是怎么想出来的?
陈建华:琢磨了很长时间,起码十天八天,但自己也不是很满意。主要是想用最简单的几句话、十五个字将垃圾分为四类,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方便大家记忆。这也是我学习垃圾处理暂行规定的一个体会,希望能抛砖引玉,请大家提出意见,共同修改。而共同修改的过程,正是一个宣传的过程。
“能卖拿去卖”是指可回收的垃圾,家人、工人甚至回收企业,都可以拿这些垃圾去卖。“有毒单独放”强调有毒垃圾要从普通垃圾中分离出来, 有害、有毒的垃圾占垃圾量少,只有不到百分之一,但进入末端处理,危害比较大,因此要单独拿出来。“干湿要分开”,主要说餐厨垃圾,这些垃圾如果大体上把干湿垃圾分开了,后端处理也好办了。
分开四类垃圾后,再慢慢告诉大家哪些是有害的,包括灯管、探热针、电池、装洗洁精的、化学物质的瓶子,都是有害的。垃圾科学分类的理念就能逐步普及。
主持两场垃圾处理座谈会
最大收获之一是形成了共识
记者:您已经连续主持召开了两场垃圾处理座谈会,怎么评估座谈会效果?您从专家市民提出的意见中受到什么启发?
陈建华:两次座谈会一次是专家,一次是市民代表,各方面的意见都有,我感觉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大家提出的建议涵盖了多个方面,但对市人大通过的二号议案中的技术路线源头减量、垃圾分类、回收、无害化焚烧、填埋、生化处理,大家没有意见。此外,垃圾分类要彻底,焚烧比例要调整,政府要在投放运输、收集上有更大作为,这些意见都是很有建设性的。
所以政府要成立一个面向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公众咨询、监督委员会,对更多领域的垃圾,包括建筑、医疗、工业、污泥、病死猪、粪渣垃圾,提出专业建议,不怕意见尖锐,尖锐说明有思考。
委员会的主要职责还包括论证垃圾焚烧场的数量,我们原来论证在2015年,建立1.5 万吨/日处理能力,远期达到2.1万吨,这次座谈会上,专家和代表觉得数量多了一点,我们可能根据大家建议,组织专家论证,将两期建设分为三期建设,到2015年建成1万吨或者9千吨。但规划必须科学、超前。
家中垃圾也分类电池单放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养成习惯
记者: 垃圾分类理念需要逐步普及,当您作为一位普通市民时,在家是怎么处理垃圾的?
陈建华:我会分好类,比如拿一个袋子装电池,最后交到小区电池回收处,家里干湿垃圾也会分开。
做好垃圾分类,第一要从小孩抓起。但我们作为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一代人,要从我做起,带动老人、小孩参与,到了下一代人,他们就不用这个过程,垃圾分类的理念自动入脑,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记者徐海星)
作者:徐海星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