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都昌:爱心点燃“微慈善”力量
新华网南昌5月23日电(记者沈虹冰、胡锦武)大学毕业刚刚一年的江西省九江市女孩王霖近期在淘宝网上开始卖火柴,不过她卖的不是真的火柴,而是一个虚拟的爱心商品,买家支付6.66元人民币便可以收到一份感谢和祝福。她此举的目的是为了救助她患白血病的男友。在中国,数字6往往意喻平安顺利。
王霖和男友刘宏宇是在远隔数千里之外的黑龙江省读大学时相识并相爱的,去年两人毕业来到九江工作两个月后,刘宏宇被查出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经过7个月的治疗,已经花费了他们13万多元,但仍然有40万元至50万元的缺口。
“这笔费用对我们这样的工薪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们承诺过要相守一生,哪怕是生与死的选择,我也不会放手。”正在医院陪伴男友治疗的王霖,见到记者时说,“家里已经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我们这个情况又不符合官方慈善机构的救助条件,我只有向网络和社会求助。”
求助立即得到她家乡一个民间网络慈善组织“爱心社区”的响应,“爱心社区”的负责人将她的困难在当地的网页转发后,几天时间在其家乡九江市就有120多人购买了600多份火柴。从5月14日至20日,王霖总共卖出了3123份爱心火柴,但要完成刘宏宇骨髓移植及他们制定的“五年康复幸福计划”,王霖需要卖出10万份爱心火柴。
同样是网络和移动通信的发展,让瘫痪在床15年的江西省都昌县33岁青年程晓鹏找到了社会的温暖。手脚已经没有任何知觉的程晓鹏学会了用嘴衔着铅笔在手机键盘上选字发微博求助,他的求助得到了“爱心社区”的响应,在“爱心社区”的帮助下,他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品,甚至还有IPAD和智能手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15年来他第一次被抬出家门,亲眼目睹了县城的变化,并完成了他死后捐献遗体的心愿。
“亲帮亲、邻帮邻;帮身边人,帮身边事”。微慈善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信念和家庭生活。身高不足1.2米,体重不足30公斤的都昌残疾青年罗盛林今年4月16日动员父母一起,一家三口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成为江西省第一个这样做的家庭。
“我能活到现在,除了感谢我的父母之外,必须感谢众多网友和爱心人士对我的帮助和支持。”罗盛林说,“我是一个残疾人,也一直想回报社会,为社会做点事情。能捐献遗体我很高兴,证明了我的人生还有存在的价值。”
“通过互信互助自发开展志愿活动的地方民间公益性团体越来越多,这是一种中国式的微慈善。”年轻的志愿者袁奇说,“爱心社区”成立短短的一年时间,就招募超过数百名当地各行各业人员参与,捐赠的资金和物资价值超过8万元,组织了30多次的上门慈善帮扶活动,帮扶的困难家庭60多个,困难群众和学生超过600人次。
作者:沈虹冰 胡锦武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