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高新”上市公司 触“雷”风险剧增
新华网深圳5月25日电(记者武彩霞)贝因美23日披露消息,因高新技术资格被取消,被追缴税款2785.26万元。相关专家分析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增速和税收放缓,支出继续增加,对违规企业的查税力度还会严格,这类涉嫌“伪高新”被处罚的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贝因美“伪高新”股价腰斩
作为国内知名婴幼儿奶粉企业,贝因美23日公告显示,公司被认定前三年研发费用归集不合理、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在今年5月30日前补缴税款2785万余元。而在去年9月底,贝因美就因为被监管部门查实高新资格“掺假”而被追缴2008年、2009年税款共5892.7万元。
据介绍,国家审计署认定贝因美在2008年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时,前三年实际投入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65%;且申报的发明专利与其主要产品的核心技术不直接相关。
伴随“伪高新”事件,贝因美负面消息不断,9个月内连续两任董事长辞职,部分股东匆忙低价抛售股份。其中4月23日和26日就发生三起大宗交易,成交金额达到1.16亿元,折价率在11.40%和11.63%不等。
受此消息拖累,贝因美连续两天下跌,5月24日收报21.04元,下跌4.36%。公司自去年4月上市以来,距42元发行价,股价已经腰斩。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根据规定,贝因美五年内不能再申请“高新”资格,所得税率恢复到25%,也丧失了土地、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优惠,这将严重影响贝因美未来的经营业绩。
涉嫌“伪高新”公司遍地
其实,沪深两市并非“贝因美”一家公司因为“伪高新”被查处,更有一些新上市或似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因为相关数据不达标屡屡受质疑。
去年被审计署查实的“伪高新”还有主板上市公司东湖高新。公司去年6月20日公告披露,公司被审计署认定不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条件,不得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因此在6月17日补缴了被减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1774.4万元和滞纳金490.27万元。
而在此前,已有华映科技、精艺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由于相关指标没有达到高新企业认定标准,被税务机关追缴税款。
目前,上市公司“伪高新”现象引起广泛关注,一些新上市或似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因为相关数据不达标屡屡受质疑。
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申请国家级高新技术资质的企业,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的企业,近三年的研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不低于3%;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但是公开资料显示,生产挂面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克明面业技术人员只有62人,不足员工总数的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只有13%;今年4月在主板上市的奥康国际2010年获得“高新”认定,细究公司招股说明书就会发现,公司在研发人员构成、研发费用占比等数据方面与相关规定严重不符。
而拟上市公司志诚泰和则在招股书申报稿中称,公司虽然在2009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所得税优惠税率,但是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难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判标准。公司已按照25%的税率向税务局足额返还182.35万元的税收优惠。
“高新”光环背后造假受罚风险剧增
英大证券策略分析师郑罡表示,随着首批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定在去年底到期,需要重新认定,而国家经济和税收收入增速放缓,支出继续大幅增加,相关部门还会加大查税力度,一些涉嫌“伪高新”的上市公司被“追究”“现形”的机会越来越大。
深圳市创业投资同业公会秘书长王守仁认为,上市公司“高新”造假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协作办理的,背后隐藏的核心问题是官商勾结、审查不严、蒙混过关。这一行为不仅触犯了税法,更涉嫌资本市场欺诈,挫伤了投资者信心,更让国家相关审批机构和监管部门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一位长期从事资本运作的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曾经被一家公司要求运作类似批文:“这一现象十分普遍,有了这类认定资格,就可以获得利益。要想避免这类事情发生,就要建立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认定环节的审查,增加实地调查环节,同时严惩造假者。
作者:武彩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